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高山仰止司马迁)
(作者:王夷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陕西韩城虽小却因为司马迁而名扬古今,自公元310年司马迁祠墓在这里落成以后,敬仰者、拜谒者、朝圣者1700余年不绝于途。
我是这些拜谒人流中的迟到者,那天我驾车到了韩城市芝川镇,抵达祠墓景区时,汽车导航提示减速慢行,仿佛在说你将要拜谒的是一位以刑余之躯书写了中国3000年历史的史圣,是一位身后都埋不进祖坟却活在中国人心里的文豪,是一位以悲壮诠释了重于泰山生命内涵的伟大灵魂。
01
司马迁祠墓坐落于芝川故城韩奕坡旁的高岗之上,东临黄河,西依梁山,山环水抱,气势雄伟。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西晋永嘉四年(310年)韩城籍汉阳(今甘肃甘谷)太守殷济返乡为母守孝期间拜读了司马迁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殷济是史籍明确记载为司马迁建祠立墓第一人。北宋至清末以及建国后祠墓又进行了多次重修和扩建,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墓景区主要由牌坊、山门、祠门、献殿、寝殿和司马迁墓组成,其中献殿、寝殿为宋代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我在祠墓景区“高山仰止”牌坊前驻足良久,心里不断自问:你是谁?是旅行者、拜谒者?还是受司马迁精神感召的追随者?
穿过山门和九十九级台阶,进入了献殿。献殿是祭祀司马迁的主要场所,现存历代文人雅士凭吊或探源司马迁家族源流碑刻67通,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韩城县事李奎的两首诗,其中一首为五言律诗:“生在龙门境,葬邻韩奕坡。荒祠邻后土,孤冢压黄河。澽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
1958年郭沫若先生也题写五言碑刻:“龙门有灵秀,锺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化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此诗暗含“钟灵毓秀”成语,并巧借“空前绝后”这个词对司马迁幽而发愤、忍辱负重著成《史记》的伟大精神和成就给予了最高赞誉。
梦碑则记述了一段司马迁鲜为人知的情史:山东平原美女随清娱17岁成为司马迁侍妾,后随他周游名山大川,来到同洲(陕西大荔)并在此居住下来。司马迁去世后,她亦忧伤过度追司马迁而去,葬于长乐亭以西。
唐朝永徽二年(651年)九月,同州刺史褚遂良梦到随清娱流泪相托,求其为自己书写墓志铭,告知世人自己与司马迁的生死之恋,以求后世代代祭祀。褚刺史深为感动,挥笔书就传世《随清娱墓志铭》:“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其志。百年亿年,血食于斯”,血食是祭祀之意。
碑文的第二部分则记述了清朝顺治年间合阳县知事徐起霖发现墓志铭以及将其刻石立于司马迁祠的经过。
惊诧、疑惑,这是当代人听到随清娱故事的第一反应,但在古代民间不畏人鬼两隔的生死恋传说屡见不鲜,它们是中国民间文学创造的悲剧美!
寝殿供奉着司马迁坐像,此像塑于北宋年间,已有近900年历史。不同于常规塑像的正襟危坐,这尊塑像太史公的头微微面北,后人传说他盼望身在北方的李陵早日归来,说清楚投降匈奴的原委,为自己昭雪。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讨伐匈奴,他任命宠妾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3万步骑进攻匈奴;同时又令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5000人马直捣单于庭。
不幸的是,李陵出塞后竟遭数倍于己匈奴主力包围,他血战到矢尽粮绝,援兵又迟迟不到,杀敌数千后只好投降匈奴。消息传回汉武帝大怒,满朝文武也多为谄上之辈,只有司马迁历陈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以待时机他会报效汉武帝的知遇之恩。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不仅为败军之将洗白,还暗指贰师将军李广利救援不力和本人用人不当,恼火之下给他定了个“诬罔主上”的罪名,投入大牢,第二年又定为死刑。当时《史记》只撰写了一小部分,为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司马迁自请宫刑得以苟活,继续写作《史记》,时年48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陵案”。
寝殿后面是“太史高坟”——司马迁墓,此墓为砖砌,状如蒙古包,墓高3. 08米,周长18米,墓顶植有一株古柏,分五叉,人称“五子登科柏”,取其可保护亡人灵魂不受侵扰之意。墓四周嵌有八卦和花卉图案砖雕,美轮美奂。墓前立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汉太史司马公墓” 墓碑一块。
据太史祠碑文记载:元代之前,此墓为石砌墓冢,因年久失修,破散裂缝。忽必烈目睹后敕命修建一蒙古包形状的砖砌墓冢。无独有偶,韩城市政协芝川地区文史调研组在其主编的志书《古韩雄镇——芝川》一书中收录了一则流传在民间的《忽必烈祭司马迁文》,耐人寻味。1265年蒙古大军攻克韩城后,可汗忽必烈率百官祭祀司马迁,祭文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功绩,批评汉武帝不识忠奸,有眼无珠,制造了千古奇冤司马迁案。祭文最后说:“呜呼!先生,寡人不才,身生异邦,读其《史记》,思见其人。恨不能生于同代,得以领圣贤之教,一在天之上,一生地之角,先生有灵,指我迷津,天下知我唯有君,我以我血荐轩辕。呜呼!哀哉!尚飨!”
问题来了,忽必烈为何如此礼遇司马迁?后世学者多认为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少御多,礼遇汉族先贤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帝王行事自然有其政治算计,但也有人性好恶。司马迁“华夷同宗”的民族观受到了蒙古贵族的欢迎。《史记▪五帝本记》中说:帝尧采纳舜的建议,流放共工于幽陵,此系变成了北狄;流放骧兜于崇山,此系变成了南蛮;迁徙三苗于三危,此系变成了西戎;流放鲧于羽山,他最后死在了那里,此系变成了东夷。在《匈奴列传》中指出:草原霸主匈奴的先祖是夏朝后裔,名字叫淳维。
司马迁不同于只会循诵习传的书呆子,他年轻时师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修习六经等经典,后又五次游历大江南北,达人所未达,见人所未见,见识自非常人可比。作为中国历史学之父,他不仅创立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开启了“正史”撰述先河,也第一次将古代少数民族历史纳入中国“正史”记述之中,使《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中华全史。
各民族同源共祖是司马迁的理论创新,突破了当时“华夷有别”观念的禁锢,尽管这种理论不完全符合现代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结论,但它把握住了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历史发展逻辑,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公元前91年,司马迁历经14载发愤写作,完成了中国史学史上的鸿篇巨著--《史记》。有关他本人的记载却定格在了公元前90年,此后便生死两茫茫,由此引发了后世诸多争议。有人说司马迁墓是衣冠冢,因为殷济修墓时他已经去世了200多年,尸骨早已无存。但韩城民间不认可这种说法,他们代代口耳相传:司马迁去世后遗体被乡亲们迎回了韩城老家,由于他身体残缺有违《孝经》精神,“无颜进父母之坟丘”,大家公议将其葬在黄河岸边这个山丘之上。殷济拜读《史记》后上书晋怀帝,请求为司马迁修墓建祠,并于公元310年将司马迁墓用山石封裹,修葺一新。明朝韩城知县左懋第撰写的《新修汉太史司马子长庙垣门坊记》对该墓进行了详尽描述:“昔墓土开,人见柏根悬其棺,人砖封焉”。从这一记载看,司马迁确实安卧其中。更重要的是,这座祠墓寄托了人们对司马迁的敬仰和怀念,早已变成了炎黄子孙心目中不容有失的精神圣地,后世有关争议可以休矣。
从北宋起,人们对他的纪念日甚一日,祭祀活动也在明朝万历年间由原先的社祀上升为地方性的里祀,并有春秋两祭;清朝康熙年间又增加了二月初八司马庙会。太史公生前饱受凌辱,身后尽享哀荣,这大概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不朽吧!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
02
死而不朽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明确不朽内涵并将个人对社会贡献与之相联系则始于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据《左传》记载:叔孙豹又称穆叔,是鲁国德高望重的权臣。公元前549年,他奉命出使晋国,与晋国大臣范宣子讨论何为不朽,他俩这段对话堪称“得”与“失”思辨的绝唱:范宣子发问:古人说“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呢?接着又问:我的家族从尧舜时就已受封为贵族,历经夏商周,一直到现在,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这是不是不朽呢?叔孙豹回答:我个人的看法,这只能叫“世禄”,不能算不朽。鲁国以前的大夫臧文仲虽然死了,但他的话却流传后世,这才能算作不朽。
不朽的最高层次是德行上有建树,其次是建功立业,再其次是能成一家之言,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叔孙豹和范宣子的观点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叔孙豹着眼于个人对社会贡献和精神的不朽;范宣子则着眼于个人从社会中得到了多少“世禄”,关注物质生活。
“三不朽”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构成了中华民族重精神、轻物质;厚贡献、薄索取的传统人生价值观。
司马迁留存至今的书信--《遗挚峻书》即以“三不朽”思想规劝好友挚峻下山出仕,经国济世。他更以忍辱苟活著成《史记》的壮举,赋予了“三不朽”思想舍生取义的内涵,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种价值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来报效国家和民族,个人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自己不朽的生命印记。
著名考古学、历史学家王恒杰先生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我的老师,一生致力于边疆考古,成就卓著。他在花甲之年抓住生命中最后五年七下西沙,两下南沙,把南沙诸岛与祖国大陆的关联时间上推了1000多年,引发海内外轰动,他被誉为“南沙考古第一人”。
王先生是哈尔滨人,童年时期不幸触碰日军哑弹失去了左臂,是独臂教授。他性烈如火,喜于色而怒于色,不擅长人情世故,但学问极好。有一次我去家里找他,他正在做饭:残存的半截左臂上支着一本书,右手拿一把铲子正在炒菜,看一眼书翻炒一下菜,那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先生给我们讲授先秦史和考古两门课,很推崇司马迁,,他告诉我治先秦史不仅要通读《史记》,而且要背诵重要篇章。1992年5月13日,王先生第一次赴南沙考察,离开海口时将中央电视台借给他的返京机票钱和其它零花钱交给了海南省统战部部长,并交待了后事:一旦他回不来,就请部长将这些钱退给央视和他妻子。
王先生凭借丰富的考古经验判断只有在岛屿上才可能找到先人遗物,但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由台湾当局军队驻守,双方无法事先联络,想登岛只能冒险一试。那天,这位年已六旬的独臂老人在舢板上高举一面画有红十字的白旗,以就医为名缓缓驶进了太平岛防御雷区,以此提醒台守军来者为非军事人员。
这次登岛是大陆学者1949年以后首次登上太平岛,得到了台守军热情协助,大家毕竟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王先生在岛上挖掘出汉代至清代硬陶、瓷片和各种钱币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连同王先生在南沙其它岛屿发现的文物填补了我国南海考古空白,以不容置疑的实物证据维护了中国的南海主权。
1996年王先生身体不适,查出患有晚期肺癌,他拒绝住院治疗,利用人生不多的时间整理南海考古资料,撰写相关论文。他去世后中国海军首次为一位海军以外的人士举行隆重海葬,将他的骨灰撒在南海岛屿和蓝色大海中,他与念兹在兹的南海终于合为一体。
王恒杰先生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而我们--他的学生却没有大惊小怪,大学的朝夕相伴大家已经很清楚恩师的追求:他是那种为事业而生,为事业而活的人,“舍生取义”的信念与他的生命早已融为一体,他因此而跻身于中国考古学史并名列维护中国南海主权的杰出中华儿女行列。
以身立教,不令而行。王先生的另一个学生叫米大伟,也是哈尔滨人,大学毕业时阴差阳错分到了黑龙江省烟草公司工作,由于未到文化部门从事专业文史研究,他憋屈了大半辈子。
米大伟完全可以跟随中国市场经济的脚步在省烟草这个大型国企中拼搏、奋斗、步步升迁,风生水起后享受生活。可他放不下“立言”的执念,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著书立说上,十年前我俩相聚时他已经出版了两本书--《东北历史》和《黑龙江历史》,这两本书一直是畅销书,摆在哈尔滨大小书店、博物馆和景区的醒目处。不久前他的第三部著作--《中国北方历史》又横空出世,这部书洋洋63万言,立意高远,气势恢宏,以古代北方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线索,突破了过去王朝兴替和族别史架构,生动地勾画出中国北方历史发展轨迹,目前国内还没有第二部这种架构的大区域通史。
米先生硬是一个人完成了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这部书出版后,他再也撑不住了,大病小病一齐袭来,只好住进了医院。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而自讨苦吃,其实这是不了解人生价值观的力量。追求不同,幸福之路迥异,看看那些两弹一星功勋和王恒杰先生,哪个不是“自讨苦吃”?哪个不是把有限的生命融入了为子孙后代建功立业的奋斗之中?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与司马迁舍生取义的悲壮凝聚成了炎黄子孙的人生信念,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精神特征所在,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之源。
王恒杰教授在南沙太平岛
近代以来国内第一部中国北方通史
03
韩城之行临近尾声时,当地朋友建议我再去看看司马迁家族祠堂--徐村的“汉太史遗祠”,说在那里能感受到司马迁后裔2000多年的变迁和艰辛。
与人头攒动、游人摩肩接踵的司马迁祠墓景区不同,徐村的“汉太史遗祠”面积不大,幽静典雅,门额上木刻“汉太史遗祠”五个大字。穿过山门进入遗祠正堂,里面供奉着司马迁塑像和徐村冯姓始祖钊、同姓始祖茂的木制牌位,每年清明节徐村冯、同两姓都聚集于此缅怀先祖,慎终追远。
一个祠堂供奉两个姓氏的祖先牌位,在全国绝无仅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汉书》、《韩城县志》等资料记载,司马迁留有一女二子,长女司马英嫁于陕西华阴杨家,其夫杨敝曾任西汉丞相。《史记》问世之初曾被列为禁书,司马英之子杨恽奏请汉宣帝解禁后才得以公开流传,这是杨恽为中国文化做出的一大贡献。
司马迁长子司马临,字与仲;次子司马观,字何求。西汉后期,外戚王莽摄政当朝,曾封司马临的孙子为“史通子”,“新莽”后期,为躲避社会动荡,史通子率族人举家迁徙至河南嵩阳、南阳一带隐居。
三国后期,司马氏一统天下,建立了晋朝。东西晋共存续155年。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立宋国,是为宋武帝,晋朝灭亡。
刘裕登基后害怕晋朝死灰复燃,大肆捕杀司马皇族,当时司马迁后裔与晋恭帝司马德文后裔都隐居于洛阳、襄阳一带,为避免被株连,司马迁后裔将司马二字分赐两门,长门在马前加两点,变为冯姓;二门在司字加一竖,改为同姓,并举族返回老家,繁衍至今,这就是徐村冯同二姓的来历。
我在徐村“汉太史遗祠”正堂祭拜司马迁塑像后步出大门,忽然发现了门两侧镶嵌着一幅砖雕对联:“梁东绵似续,入则力田,莫负黄熊世业;芝西溯渊源,承先启后,敢忘司马明禋”。对联大意是说梁山之侧与芝水河畔繁衍生息着司马迁后裔,他们耕读传家,不敢辜负祖先开创的事业,也不敢忘记岁岁祭祀司马先祖。
也许是领教了权力斗争的血腥,也许是先祖遭遇过于悲惨,徐村司马迁后裔1000多年里谨守祖训,远离政治舞台,耕读传家,代代均有才人出,但无一人出仕为官,这又是一个奇迹。
陕西韩城芝川镇徐村村貌
司马迁后裔家族祠堂一徐村“汉太史遗祠”
司马迁后裔家族祠堂一徐村“汉太史遗祠”
司马迁后裔家族祠堂一徐村“汉太史遗祠”
夜色渐深,我却了无睡意,独自漫步在韩城市太史大街上,思绪万千:司马迁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宁可卑微、宁可屈辱、宁可苟活也要写完的《史记》,“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生动而悲壮地演示了什么叫舍生取义。生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彰显天道造化万物之理,使百姓安身立命,替历代圣贤延续将要失传的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太平基业”(横渠四句),成为一代又一代杰出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卷卷汗青也因此镌刻上了他们的片片丹心。
有人说到陕西有两个必须要拜谒的地方:一是黄陵,二是司马迁祠墓;前者是炎黄子孙的根,后者是炎黄子孙的魂。幸运的是,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并且都献上了自己饱含真诚的敬仰和祭拜!
2024年4月
免费起名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281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