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正好名网 > 生肖起名 >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 来源:好名字网

免费起名工具

出生状态:
姓氏:
出生时间:
出生地点:
期望标签:

 

夏张镇乡村(下)

30、况 洞 村

村庄沿革

况洞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5千米。下设李家况洞村、孙家况洞村、张家况洞村共3个自然村, 李家况洞、孙家况洞两个行政村。居民516户 ,1753人。民族构成:汉族。东邻王家小庄,西邻罗家堂,南邻蒯沟,北邻关王庙。

自清初(1644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设孙家况洞村,李家况洞村,属玄家楼乡。1959年,李家况洞村、张况洞村合为一个大队,遂建李家况洞大队,孙家况洞村建孙家况洞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李家况洞村村民委员会,孙家况洞村村民委员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5年),孙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孙家庄”。后因村临河岸,岸高形似火坑,又改称为“孙家坑洞”,后演化成“孙家况洞”。

据《李氏族谱》记载:清初(1644年),李氏祖由莱芜迁至泰安“于家官庄”,因于家官庄村西有地数千亩,特分一支在此建村,初名“李家庄”。后因靠近“孙家况洞”,故取名“李家况洞”。

据村碑记载: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4年),张氏祖先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张姓居多,故名“张家庄”,后因靠近“李家况洞”,又故名“张家况洞”。

水利设施

况洞境内有况洞河(又名浊河)流过,建有况洞水库,况洞水库北靠凤凰山,西临罗家堂,东临李家况洞,南邻孙家况洞,1960年建成。主要水源南白楼水库,面积0.25平方公里,长650米,宽430米。集水面积61平方公里,总库容量410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功能为农田灌溉和养殖。最大泄洪量733.1立方米/S,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

况洞水库风力扬水站——泵站工程,因横跨李家况洞、孙家况洞等村内,且紧邻况洞水库,故名。位于况洞水库西北部,1970年建成。机组编成:装机功率50KW 、扬程40米、泵2台,泵水能力200立方米每小时。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人均收入9200元。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桑蚕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植桑养蚕,桑园面积达500亩,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现有粮田1500亩,大樱桃200亩,绿化苗木250亩。

文化设施

玄家楼小学

玄家楼小学位于李家况洞村北,目前有在校生360名, 10个教学班,教师26名。2012年投资260万元,新建玄楼小学教学楼2020平方米。

李家况洞幸福院

2014年投资20万元在村东兴建幸福院一座,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并建有老年活动室,厨房等。

孙家况洞幸福院

2013年在村委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投资15万元经过改建,建成幸福院一座,是全区首批建成的幸福院之一,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并在村委大院的基础上,经过改造,建成文体广场一座,安装健身器材12件,广场灯6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娱乐。

李家况洞文体广场

2014年,李家况洞村投资1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文体广场一座,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安装了大屏幕,并安装了10件健身器材,8盏广场灯,制作了12个宣传栏,设有石凳、篮球架等设施,方便了群众游玩。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1、罗家堂村

村庄沿革

罗家堂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5千米。东邻关王庙,西邻小柱子, 南邻片马石,北邻玄家楼。辖东罗家堂村、西罗家堂村共两个自然村。区域面积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57亩。居民260 户,人口950人。自明初(136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59年,东罗家堂村与西罗家堂村合为一个大队,故取“罗家堂”三字,建罗家堂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罗家堂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罗家堂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石碑记载:明初(1368年)建村,初名“刘家沟”,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罗姓出钱修建了一座“观音堂”,从此改名“罗家堂”,因罗姓分居在况洞河的东、西两岸,故名“东罗家堂”,“西罗家堂”。

自然地理

有夏柱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罗家堂村是个三面环水的好地方,浊河(况洞河),在村东流过,原先河水清澈见底,村里随便挖开一个不太深的坑就能见到地下水,水也是清冽甘甜。东面是况洞水库,北面和南面都有小河环绕村子,全部汇入水库,村东水泥桥横跨况洞水库。

2014年7月,该村打出200多米深井一眼,出水量在每小时8.6方左右,水质甘甜,可比矿泉水。远超原来的设想,完全能满足全村居民的饮水需求。

物产实业

罗家堂芹菜,脆嫩,羽状复叶,小叶卵形,碧绿,吃来无渣,且味辛、甘、性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磷和钙的含量较高。常食对高血压、血管硬化、神经衰弱、小儿软骨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同时芹菜还含有挥发性芹菜油,具香味,能促进食欲。

罗家堂村,素有种植芹菜的传统。由于会管理,懂技术,加上科技投入,追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芹菜的品质,市场销售旺,价格好于其他产地的芹菜。市场的拉动、政府的号召,罗家堂村不断地进行种植调整,扩大芹菜的种植面积,达到现在的300多亩。亩产万斤左右,是罗家堂村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罗家堂芹菜远近闻名。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2、南白楼村

村庄沿革

南白楼村地处泰安市西郊,距泰安市区约12公里,村落三面环山,属丘陵地带,东有凤凰山,西有蟠龙山,北有三拱山,东与上章、陈家山头等村为邻,北接道朗镇北白楼村,西与荣华村相邻,南与玄楼村相邻。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白楼地方·南白楼”。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南白楼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南白楼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南白楼村属夏张人民公社。

1959年起,从北任家小庄起,田家峪、陈家园至马家院合为一个大队管理,建南白楼大队,后来因人口众多,居住区域比较分散,为了便于管理,将南白楼大队从北向南分为五个大队,分别为南白楼一大队、南白楼二大队、南白楼三大队、南白楼四大队和南白楼五大队,均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南白楼一村村民委员会,南白楼二村村民委员会、南白楼三村村民委员会、南白楼四村村民委员会、南白楼五村村民委员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碑文记载,村立于周朝(公元前841年-256年)年间,因村前有座用白石砌成的楼,又位于南部,故名“南白楼”,后来因人口众多,居住区域比较分散,为了便于管理,将南白楼分为南白楼后街、南白楼西桥、南白楼前庄。

南白楼一村由任家小庄、陈家园、李家园、田家峪四个自然村组成。南白楼二村由鸡家庄、鲁家场组成,群众俗称后街。南白楼三村群众俗称西桥。南白楼四村群众俗称前庄。南白楼五村由马家院和杨家峪组成。南白楼村的主体在白二、白三、白四村,因村中原来有沟,村民出行需要过桥,白三村在桥畔,才有了西桥之称。后来人口增长,自然村逐渐接壤,融合到一块,才有了南白楼的统一称谓。

北任家小庄村,据传:宋朝末年(1125年)任姓来此建村,因户数较少,故名“任家小庄”,后为与南二十里处的“任家小庄”相区别,后取名为“北任家小庄”。

据碑记载:明朝末年(1646年)有一姓陈的人来此定居,因此处土地肥沃,以种蔬菜为业,故得名“陈家园”。

在南白楼村北面的山坡上,曾住有人家,因森林茂密,并不知道有人居住,夜间偶尔听到传来隐隐约约的鸡叫声,于天明后,有人前往巡找,发现该村,故被人俗称“鸡家庄”。

据《田氏家谱》记载,此庄位于山峪口,大部分姓田,故取名“田家峪”。

据传,清朝末年(1908年)杨姓迁此定居,又地处蟠龙山的一个峪中,故名“杨家峪”。

据传:清朝末年(1909年),马姓一回族女祖先,带四个儿子逃荒至此,以种田为生。为防外来侵害,在房子周围筑起了高院墙,形成一个大院,住地全是马姓,故名“马家院”。

据传,李家园建于元末明初(1386年),因此处土质肥沃,以种菜为主,且李姓居多,故名“李家园”。

自然地理

南白楼村三面环山,东有凤凰山,西有蟠龙山,北有三拱山,村落散居于三座山围成的盆地中,南面开阔,向南为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蟠龙山面积约1.5平方千米,海拔384米,此山山势巍峨雄壮,山上有一条自然形成的石龙,故名蟠龙山。蟠龙山至扳倒井村即进入山境,沿陡坡而南登,里许,转而向西南步步登高,约3里之遥到蟠龙山顶峰,其阴阳两谷,陡壁悬崖,深险异常,蟠龙山龙尾在东,其龙首则山峦起伏向西南入肥城境内。

三拱山,又名长山,行若笔架,并排突起三个山头,故名三拱山,而三个山头一字排开,又名长山。

南白楼的水系发源于凤凰山和蟠龙山,自北往南,流经南白楼村、河洼村、注入况洞河,况洞河南流与高家河汇流,向南经南故县流入肥城市,最终汇入汶河。1958年南白楼村在凤凰山西麓修建了水库,即南白楼水库,发源于山涧的溪流皆汇入此,为南白楼及周围村落的灌溉提供了便利。

文物古迹

南白楼村古槐在南白楼二村,树形高大,目测足有20米高,胸围近6米,如此巨大的古槐在泰安地区确实少见。

前街关帝庙,据记载重修于清嘉庆22年8月(1816年),据村中老人回忆,此处原来称三义庙,大殿内原铸有刘关张及赵云、周仓等圣象。庙内原有道士主持,每年的3月,阴历三月三,都打醮三四天。至60年代改为生产队磨坊,90年代初为白四村村委办公室,2003年左右废弃。

蟠龙山古庙,南白楼村西的蟠龙山上筑有一座庙宇,始建于明朝嘉靖42年2月(1564年),重修于清光绪19年(1894年),距今已有45年的历史。现已坍塌,只剩墙壁。此庙供奉碧霞元君。正殿名为圆通宝殿,圣母行宫。当地还有种说法,泰山老奶奶姐妹三人,老大居泰山碧霞祠,老二居夏张蟠龙山,老三居肥城宝山庙。此庙解放前年年有庙会。至今每逢农历3月3有不少当地群众到山上祭奠,在当地相传3月3为老奶奶生日。

马家院清真寺,位于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据碑文记载:清真寺原址马家院南,至清朝道光元年迁村西,建瓦殿三间,道光癸卯年次修建大门、院墙,道光庚戊年三次修后殿,同治丁卯年四次修北讲堂,光绪四年五次修山屏门。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南讲堂、水房子、架房等,中华民国拾年辛酉年重修,增建各种设施。在整个建筑群布局中:大殿九间,是宫殿式结构,由前殿、后殿、月台三部分组成,大门为古式瓦殿结构,二门为瓦顶结构,南讲堂瓦房七间,水房子一间,厨房三间,院中设有碑亭。

传说掌故

南蛮人挖龙眼

据传,在很久以前,南白楼村西面的山间,盘踞着一条神龙,惠泽于当地一方百姓,所以南白楼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由于石龙长一点,蟠龙山就长高。那时由于神龙的灵气使这座山快速生长,年久能与泰山争锋。后来,南蛮夷人由此经过,用法力将神龙化作了石龙盘踞在此山东面的侧峰之上,挖去了龙眼。

树王传说

刘秀年轻的时候当过叫花子,有一次快把他饿死了,正好遇见一片桑树地,他吃了桑树上的椹子活了下来。这个时候他就暗暗发誓,以后飞黄腾达了要报答救命之恩。结果后来,刘秀在封树王的时候,认差了,错把椿树封成了树王。桑树听说后气的浑身流脓。

关帝庙的传说

主要有三个版本,主要解释了两座关帝庙之间的关系,即山下关帝庙为何而建。

1、有一年,咱南白楼村大旱,就把山上的神仙台到山下来求雨,完事后再往山上抬,怎么也抬不动,光栓神像的粗身子就用断了好几根。大家伙一看没法了,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容易,咱就在山下修座庙吧。

2、咱这个前庙,原来叫三义庙,里面供奉着关二爷。每年三月三抬到西山去唱戏,唱完戏再抬下来。有一回,头一年抬上去了,第二年再往上抬的时候,怎么抬也抬不动了。有明白的就叫扶乩看看。最后才知道,原来西山上,女神多,关二爷是男神,觉得不方便,所以叫在山下盖了这所庙。每年的3月,阴历三月三,都让人打醮三四天,有一年打醮神仙牌位上缠着一条长虫,谁也不敢动。打醮到最后一天长虫死了,道士念着经把长虫埋了。

3、咱这个庙原来叫七圣堂,关二爷原来在山上,把山上的神仙台到山下来求雨,完事后再往山上抬,怎么也抬不动,就在山下盖了这座庙,小日本来的时候放了把火,殿里其他的东西都烧毁了,就是关二爷的胡子没烧着。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3、荣华村

村庄沿革

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13千米。东邻蟠龙山,西邻西荣华,南邻上三合村,北邻北大顶山。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2亩。居民45 户,123 人。

自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 荣华村属玄家楼乡。

1959年,东蓉花官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东蓉花官庄村,遂建东蓉花官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荣华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荣华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立村,因村前有“抓鸡山”,初名“抓鸡山”,后村内有片芙蓉花树,故更名“东蓉花官庄”。又因蓉花谐音为“荣华”,有荣华富贵之意,后改为荣华村。

自然地理

荣华村在蟠龙山西,为夏张最偏远村庄。荣华村分为东西荣华,其中东荣华村属于岱岳区夏张镇,西荣华村属于肥城市仪阳乡,两村以中间一条小河为界。

庄北有太平山(又名北大顶山),在太平山阳朝阳洞前,登高远眺,可见汶水南流,东可望泰山,眼界开阔。太平山上有众多洞窟,其中著名的是朝阳洞和牛鼻子洞。

名胜古迹

朝阳洞

朝阳洞分为南北两个洞室,北洞为主洞,从主洞进入5米处,有丈余高的扁石竖立,自然地把洞深入分为两半。南北两洞之间有一半圆形洞相通,人低首可以通过过。两洞口原来都有人工建造的洞门,但现在均已废弃。在北洞门外东侧有石砌钟楼一座,现已坍塌。据说原有大铁钟一口,后毁于大炼钢铁运动中。在洞门左首立有万古流芳碑一块,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主持道人邓仁义同乡里善男信女同立;洞门右首立民国廿四年重修朝阳洞碑一块。南洞室据传是道人居室,洞门右上角约3米余绝壁高处又有半间屋大小石洞,此洞不仅直上直下,而且从下往上逐渐外仰,很难攀登,据传是道人炼丹处。

牛鼻子洞

在朝阳洞西侧不远处是牛鼻子洞。有两个平行洞,平距两米多,洞口都是圆形直径1米,似牛鼻,故名“牛鼻子洞”。洞口极窄,人只能卧倒后爬行方能进入,但里面却是旷达洞窟如大厅;洞内有一深井,据说与济南趵突泉相通。牛鼻子洞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藏下一个连的八路军,日军曾用烟熏堵此洞,但一无所获。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4、上王庄村

村庄沿革

上王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5千米,东邻朱家庄,西邻 河洼村,南邻关王庙,北邻凤凰山。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157户,672人。

自清乾隆四年(1739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上王庄”。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上王庄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上王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上王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

1959年,上王庄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上王庄村,遂建上王庄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上王庄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上王庄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相传:清乾隆四年(1739年),王氏三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落户于凤凰山脚下,故名“山王庄”,后因地势较高,改为“上王庄”。 自然地理

上王庄位于凤凰山阳,民风朴实,风景优美。村庄内栽种着一株株樱花树,绿树成荫,近年来,村民为美化环境门前多种葡萄树,村委统一搭建了钢结构葡萄架,村内道路建设成了葡萄长廊。

凤凰山古称“敖山”,后因山形似凤凰,故名“凤凰山”。位于上王庄村东北部。主峰海拔338米,面积202平方公里。旧县志云:“山势嶙峋,其岺颇平,东岩石门天成,峡口涌流,渠水绕注山阳。北崖有石窟,水不竭。南岩有朝阳洞、会真洞并轩敞,登道陡险。上有玉帝宫观、千年龙柏掩映,幽出诸山”。

风景名胜

凤凰山

凤凰山上有关帝庙、山神庙、三官石、鹁鸽洞等景点。鹁鸽洞多有鹁鸽出没,且数量多达数千只,故名鹁鸽洞。位于凤凰山主峰,面积30平方米,长10米,宽3米,高80米 ,海拔200米。此洞自然天成,洞内怪石嶙峋,洞壁上龟裂的石缝深不可测,鹁鸽洞左侧峭壁上有棵倒悬生长的古柏,状若虬龙。

三官石

三官石位于凤凰山腰,传说每落下一块,山下便会出一个大官,故取名“三官石”。

三圣堂

三圣堂,在凤凰山之阳, 现场有两块比较完整的碑刻,一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创修三圣堂碑记》,一为民国十六年的《重修山神庙碑记》,两块碑虽然都断为两截,但上面的文字还比较清晰。根据《创修三圣堂碑记》上的记载“咸丰、同治年间,南匪之乱惨苦极矣!于是连庄公议,山上垒石修寨,以为避难之所。举成,贼果望而去之矣。”于是人们感谢神之鼎力相助,修庙以奉之。

王耀武故居

1933年,王耀武在晋级中将军长后,往家寄钱七千元,在家乡夏张镇上王庄村出资建设的居所,故名“王耀武故居”。1933年建立,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拆除。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作物小麦、玉米,人均收入10000元。近年来大力发展大樱桃种植,大樱桃种植面积达400余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上王庄村位于凤凰山下,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山下依托山区资源,大力发展杏、桃、梨等林果,并成立辐射3000多亩的大樱桃合作社,现在的凤凰山已经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成为了上王庄村发展乡村游的又一优势。结合村里即将开启的农家乐项目,上王庄村发展乡村游的蓝图已经基本成型。

传说掌故

三官石

夏张西三公里处有一山脉,形若展翅南飞的凤凰,故名“凤凰山”。凤凰山山腰间有三块奇特的巨石,传说三官石每落下一块,山下便会出一个大官。

凤凰山脚下座落着一个小山村—上王庄。据传过去,村中有一老汉,叫王学古,为人忠厚善良。一天,大雪纷飞,老汉赶集推车回家,见路边躺着一昏迷的陌生人,他急忙将其推回家中,为其寻医问药,煮饭做汤,那人醒来十分感激。临行前,他同王老汉老到山下一平地上说:“此处乃风水宝地,与凤凰山上相依而立的三块巨石乃三官石也”。王老汉去世后,其子王进增按照遗嘱,含泪将父亲安葬。几年后,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龙年的一个夜晚,一天深夜,凤凰山上山风骤起,“三官石”中间的一块随之滚滚至半山腰间。恰巧此时,进增之妻生下一子,全家人喜出望外。专请先生为子取名哲让,字佐民。而后,在黄埔军校,佐民得到校长蒋介石之赏识,赠名耀武。

耀武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性格刚烈好胜,对其管教甚严。14岁那年,因生活所迫,他只身讨饭到上海,他悟性过人,后到黄埔军校学习,以至成为蒋介石的爱将之一,官至山东省第二绥靖区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

据现在上王庄老人们将。“三官石”落下一块石,出了个王耀武。另外两块巨石落下后,上王庄还会出两个大官,然须耐心等待、多行善举也。

鹁鸽洞

鹁鸽洞位于凤凰山傲阳峰悬崖中间,十分险要,其洞自然天成。以前有一南方猎人来凤凰山探宝,有一天,他来到了傲阳峰下,忽听的呼呼风响,寒气逼人。寻声望去,峭壁间云雾缭绕,古柏树上缠绕着状如桶般的大虫,满身银光闪闪,尾巴直立,头顶倒竖,眼冒金光。猎人心中惊喜,若将其捕获,瞬间可得夜明宝珠。他急切拈弓搭箭,全力射去,大虫一声狂吼,腾空跃入洞中。刹时,洞内白雾蒸腾,只听到哐哐的撞击声。猎人急速赶至洞前窥探,然而,整整守侯了七七四十九个昼夜,眼看到手的宝贝不见了踪影。他收起弓箭,真后悔自己不该盲目从事。突然,洞内飞出了一群洁白如玉的白鸽,叫个不停的在空中盘旋。抬眼望去,鸽群银光闪闪,时而闪射出诱人的金光。从此,人们称此洞为“白鸽洞”,后流传为“鹁鸽洞”。清乾隆年间,鹁鸽洞前悬崖之上建有玉皇庙,以前正月初九,人们上山供奉神灵,祁盼风调雨顺,希望神鸽能给人们带来福音。此庙虽年久失修仅存遗址,但鹁鸽洞依然白鸽群出,山间仍传着咕咕叫声。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5、玄家楼村

村庄沿革

玄家楼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6千米。东邻高家院,西邻小柱子,南邻徐家桥,北邻马家院。辖玄楼村、徐家桥村共两个自然村。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00亩,有390户,1400人。

自明朝初年(1368年左右)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前楼、后楼”。

1959年,徐家桥村与玄家楼村合为一个大队,且驻玄家楼村,遂建玄家楼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玄家楼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玄家楼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元末明初(1366年),一徐性居于小河北岸,为了方便,在河上修了座简易小桥,后成村,故名“徐家桥”。

据传:明朝初年(1368年左右),玄氏从山西迁来,后玄熙(玄大任)封为仪宾,并盖有楼房,故名“玄家楼”。

驻区单位

玄楼管区驻地、玄家楼幼儿园一处。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近年来,村民大力种植经济作物以提高收入。现有桑园150亩,苗木100亩,大樱桃100亩,核桃600亩。2005年引进红豆杉种植基地一处,发展红豆杉种植100多亩,解决剩余劳动力10余人。

2009年引进德宾利服装厂,解决剩余劳动力50余人就业。

村内每逢二、七为集市。

著名人物

玄熙(玄大任),明朝崇祯年间的仪宾,史书上记载玄大任曾在泰安城西关建仪宾府,又曾参与重修奈河金桥等。

文物古迹

仪宾府

玄家楼郡马府遗址为区级文物,位于夏张镇玄家楼村,为明末仪宾玄大任府第遗址,明代亲王郡王的女婿称仪宾,玄大任为德王府之婿故其居称仪宾府。其府院落原为长方形,南北长100多米,东西长150多米,南面有三门,地面全部由每块重达千斤的条石铺成。正中为正阳门,上有牌匾,“文革”间被毁。至今院西还保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府墙,地下、墙面还存有大量碑刻和精美石雕,其府第为研究明朝皇室的婚姻制度的实物资料。

历史掌故

玄大任

玄大任名熙,家境贫寒,为人忠厚耿直,以农业劳动为生,岁至成年有时出卖劳力为生,推小车给商人、富人运输东西,所得之资作为家贫之助,供养双亲。德王府为郡主选聘,玄熙久因孝道名传乡里,因孝被德王聘为仪宾。熙家贫中彩若惊,但郡主不嫌弃,将玄熙招为郡马,玄熙回家后建仪宾府,修家祠各一所。因熙招为郡马,受皇封,建仪宾府,祠堂等,村因此名为玄楼村。玄熙与郡主回村后,皇帝为其生活便利,勒令玄家楼村为御集市,赴集经商者,责令县区等不得收税,至玄熙与郡主谥后,御集市名望渐渐淹没,集市虽在,但对各商业从此收税至今。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6、于家官庄村

村庄沿革

于家官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3千米。东邻温家岭,西邻李家况洞,南邻周家坡,北邻朱家庄。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有耕地1260亩 ,居民185户,597人。

自明朝永乐年间(1401-1425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于家官庄”。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于家官庄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于家官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于家官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1-1425年),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土地脊薄,初来时减纳粮税,故取名“于家官庄”。

水利设施

于家官庄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于家官庄村北部,始建于2011年。主要水源凤凰山山峪,占地面积8亩,长70米,宽70米,集水面积0.6平方公里,总库容10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30 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500亩。

村庄建设

自2000年开始,村庄在道路两侧栽植银杏树1000余棵,村民房前屋后遍植银杏,目前树木成材,绿树掩映,银杏婆娑,竟成乡村一景。

2012年投资10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改建。

2014年投资12万元在村委南建成文体广场一处,安装了电子大屏幕,健身器材,改善了村民文化生活环境。

2015年投资5万元进行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清除了村东大沟内多年积存的垃圾,修整了路面,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文物古迹

大石桥

据传始建于明朝末年,当地人们为便利交通,捐款修建桥梁,经民工巧匠精打细雕,用大石块砌成此桥,故名大石桥。大石桥建在凤凰山山西水道之上,据测算最大载重2吨,全长6米,桥面宽3.5米,跨度3.5米,以大青石砌成。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7、河洼村

村庄沿革

河洼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东邻上王庄,西邻高家院,南邻关王庙,北邻后河洼。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亩。辖河洼,后河洼两个自然村。 102户,358人。其中后河洼40户,140人。

自明朝中期(157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河洼”。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河洼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河洼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河洼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中期(1572年),有一肖氏来此定居,因此处低洼靠河,故名“肖家河洼”,后因肖姓人烟稀少,简化为“河洼”。

据传,清末(1912年)建村。因位于“河洼”以北面,原名“北庄”,故改名“后河洼”。

物产实业

河洼背靠凤凰山,浊河在村西流过,东西皆丘陵地,居民主要以种植大樱桃、核桃和桑园为主导产业,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60元。现有核桃种植面积150亩,大樱桃50亩,桑园50亩。

为民实事

2000年 -2005年投资15万元打深井4眼。

2006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500余米。

2013年投资10万元对硬化路的路肩进行了绿化并安装路灯。

2015年投资8万元,新建水渠2000米,整修水渠1500米,解决200余亩地的浇地问题。

文物古迹

八王桥

据传:“八网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当地人们为便利交通,捐款修建桥梁,经民工巧匠精打细雕,用了八块巨石砌成此桥,图像如木轮车的轮子,“八网桥”由此得名,后取斜音“八王”,故名“八王桥”。八王桥建在山水河沟之上,最大载重3吨,全长6米,桥面宽3米,跨度3米。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8、关王庙村

村庄沿革

关王庙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5千米。东邻次章,西邻高家院,南邻李家况洞,北邻上王庄,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有居民140 户,460人

自明末(1644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关王庙”。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关王庙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关王庙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关王庙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末(1644年)此处修建有纪念关羽的“关王庙”,故取名“关王庙”。

物产实业

主要以种植大樱桃和桑蚕为主导产业,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00元。现有大樱桃100亩,桑园60亩。

为民实事

2010年投资1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400余米。

2012年投资15万元,新打机井3眼,新修明渠2000米,农田全部实现水浇化,户户通自来水。

2014年投资10万元,修建中心街两侧排水沟并安装路灯。

2015年在村中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投资20万元,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为群众提供了开展文化和业余生活的好场所。

名胜古迹

关帝庙遗迹,明末(1644年)此处修建有纪念关羽的“关王庙”,庙内祭祀关圣帝君关羽,左右陪祀周仓和关平,解放前庙已倒塌。

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视冥司、招财进宝等功能,因此各行各业都信奉他。不少人把关帝神像放在家中奉祀,或在关帝庙门口烧香叩头。该村关帝庙虽早已傾頽,但关帝庙的故事确在村民中广为流传。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39、孔家庄村

村庄沿革

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东邻宿家庄,西邻张家庄,南邻杨家坡,北邻刘家庄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36亩,298户,950人。

自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孔家庄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孔家庄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孔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记载,该村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孔、郑、杜三姓来此立村,因孔姓人多势重,故名“孔家庄”。

为民实事

2011年投资4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干道3000米。

2012年投资20万元新垒砌路边沟1600米,安装路灯28个,监控探头8个,栽种绿化苗木1000余株。

2013年投资20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改善自来水及配套设施,让群众吃上了干净的放心水。

2014年投资20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015年投资30万元,硬化村内三条南北路1200米。

2015年投资5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

水利设施

孔家庄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刘家庄村东部,始建于1965年。主要水源金牛山山峪,面积30亩,长160米,宽115米,集水面积0.7平方公里,总库容21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 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3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300亩。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0、刘家庄村

村庄沿革

刘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2千米。东邻宿家庄,西邻张家庄,南邻孔家庄,北邻卧龙山。 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86亩,380户,1276人。

自元末(136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刘家庄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刘家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刘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明朝嘉靖年间石碑记载,元末(1368年)建村,原名“北牛庄”,后因有人打响场犯剿。肖大亨讲情“留下此庄”,故借音取名“刘家庄”。

水利设施

刘家庄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刘家庄东北部,始建于1959年。主要水源金牛山山峪,面积18亩,长170米,宽65米,集水面积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5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3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300亩。

文物古迹

帝王堂,位于卧龙山脚下,夏张镇刘家庄村北,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帝王堂全部为条石垒砌,三开间,进深一间,上面起脊,顶苫小瓦。殿内并无梁檩,殿顶呈拱形,故也可称为无梁殿。殿前有一通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重修碑记,保存完好。在帝王堂东北偏后有北殿,为一类似过门阁的建筑,上面缺失,中间呈拱形,为青砖发券型,外部为乱石结构。

历史掌故

尧王传说

相传,尧王治水来到山东,路经小泰山(即太平山)南麓。见龙门涧一带一片汪洋(今龙门涧),庄稼淹没,房屋倒塌,百姓苦不堪言,尧见此痛心,当即下令筑坝固水,救民于灾难之中。当时人们信奉神灵,认为危难之机,如此巧遇尧王为民解难实属天意,为感激上苍和永记尧王功德,后来人们在小泰山之阳风水宝地上建起了庙堂,大殿正中供有玉皇大帝神像,东西两殿分别供有尧、舜、禹神像,逢节祭拜。人们祈求玉皇大帝神灵再显将普救众生者降于世间做一朝人王之主,使百姓永享太平。昭示后人铭记尧王恩德,谋权为民。以前,每逢农历四月八,此地有盛大庙会,五洲八县朝拜者人涌如潮。帝王堂历史悠久,几经重修,经浩劫之年,现仅存遗址,碑文可见。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1、贾家岗村

村庄沿革

贾家岗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南2.5千米。东邻大西牛,西邻郑家杭,南邻韩家岗,北邻南寨,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耕地1050亩,177户,697人,居民以回族为主。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贾家岗”。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贾家岗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贾家岗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贾家岗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初(1368年)贾姓先来此在沙岗上建村,故取名“贾家岗”。

文物古迹

贾家岗清真寺

贾家岗清真寺始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位于夏张镇政府驻地南2.5公里,贾家岗村前中心街中段偏东。据碑文记载,整个建筑群布局中大殿是宫殿式结构,由前殿、后殿、月台但部分组成,南讲堂瓦房七间,水房子一间,厨房三间,院中设有碑亭。

贾家岗清真寺在当地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象征。贾家岗清真寺的经济主要来自教民的捐赠及亡人遗嘱捐献的地产、房产作为宗教基金,用以支付阿訇、经生的生活费、日常寺务的开支和节日的用度。贾家岗清真寺修缮和开放,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穆斯林为实现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贾家岗村西北三百米。报恩寺建筑宏伟,面积约二十亩左右。院墙高丈许,青砖砌成,坐北朝南,朱漆大门,门外东西两侧种植有两株垂柳,门东侧有三间天王殿,红柱粉墙,四大天王塑像由东向西陈列,穿过天王殿,顺台阶踏青砖甬道,顺月台而上,便进入佛爷殿,其门口生长着一株马尾松,冠如拿状,掩映门户。佛爷殿面积约占全寺面积的四分之一。内有西天佛爷、十八罗汉的全身塑像。佛爷殿东首有菩萨殿一座,内设有菩萨、金童、玉女的塑像。报恩寺建筑宏伟朴实,院内松柏茂密,院外垂柳成行,浮苍滴翠,景致宜人。马刨泉、狗刨泉泉水蔚蓝清澈从院内流出顺大门前东西渠道,经马家岗、高家庄等村入汶。因美景沁人,报恩寺当时又成为我镇名胜之一。

此寺历代几经重修,现存碑文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岁在辛丑仲春之处,重修报恩寺......,谓为犬马救主所致,特命名曰报恩.....盖恩天地间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不伦皆有恩以相接,皆宜亦有以报之。而世之为夫者,竟受恩若忘,反颜成仇者,使游斯地,顾名思义,安知不惕然,有恩而不报并犬马之不如也........”。

报恩寺及周围茂密的树林于1941年毁于日寇之手,原址上建起了肖府酒坊,狗刨泉、马刨泉仍泉水如涌、清澈甘冽,正用此泉水酿造美酒。

传说掌故

犬马救主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朝,刘秀立志匡复汉室,他逃出京城洛阳,四处招兵买马,纳贤访将。刘秀经过夏张,因连日奔波,加之王莽追杀,见一片柏林,就直奔林深处藏身。他饥渴交加,摔下马来了,昏厥于地,刹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至危难之际,一家犬飞奔而至,用前爪在地上扒出一泉,刘秀所乘之马亦用前蹄刨出一泉。刘秀醒来不胜欢喜,捧泉水饮之,见犬、马已累死在泉边。刘秀不胜感激,含泪将犬、马掩埋,遂仰天发誓:“我若有命平反叛臣,复兴汉室,定在此修寺以记之。”誓毕,只身辗转南北,遂建立东汉基业。之后,在狗刨泉、马刨泉边,建起了宏伟的报恩寺,以报犬马救主之恩。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2、杨家坡村

村庄沿革

杨家坡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4千米。,东邻东牛南村,西邻大西牛,南邻赵家店,北邻孔家庄。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500亩,有居民249户,850人。

自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杨家坡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杨家坡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杨家坡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有一杨姓来此开荒定居,后成村,故名“杨家坡”。

自然地理

杨家坡村北有小泰山,向南一片沃野直达汶河,但地下水资源匮乏,处于地质贫水区,土地灌溉条件差,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胜利渠干渠仅能浇灌部分土地,历史上都是靠天吃饭,大旱之年缺水灌溉,降雨丰沛时,因地势低,雨水难以排除,近年来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近年来,经过地质勘探,在杨家坡村地下发现了新“盐盆” 位于大汶口盆地北部的次级盆地大西牛洼地,该洼地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杨家坡一带,地处大汶口盆地东向-马庄洼地北侧。夹石及杂质含量较少,预计新增岩盐资源量将超过1亿吨,该项目还同时探求石膏远景资源量在10亿吨左右。新发现的岩盐矿层质量稳定,经济技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大型化工、建材基地的资源条件,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为民实事

2014年投资20万元,开挖蓄水池两座,增加了蓄水量,铺设地下管道1500米,西水东调,解决了500亩地的灌溉问题。

2014年投资30万元,硬化道路2000米。

2015年投资10万元开挖排水沟2000米,栽植绿化苗木1000余株。

2015年投资8万元在村东建成文体广场一处,面积900平方米。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3、大西牛村

村庄沿革

大西牛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千米。东邻杨家坡,西邻贾家岗,南邻赵家店,北邻张家庄。辖大西牛、董家宅子共2个自然村。区域面积5.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40亩。有居民700 户,2630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大西牛”。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大西牛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大西牛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大西牛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大西牛村与董家宅子村合为一个大队,因驻于大西牛村,建大西牛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建村,因传金牛山之金牛常来此饮水,而此村位于金牛活动区以西,村庄较大,故名“大西牛”。

地理物产

大西牛村,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境内,地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地处泰山、汶水之间。地下蕴含各种矿产资源,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大汶口盆地,内赋石膏、岩盐、钾盐、自然硫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是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盐盆”之一。

居民以种植业、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人均收入8000元 。

每逢四、九为集市。

驻区单位

大西牛管区、西牛小学

著名人物

原国民党泰安县县长明广谱故里。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4、贾家桥村

村庄沿革

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9千米,东邻孙家安阜,西邻马家店,南邻史家庄,北邻前牛,面积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3亩,居民100户,340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贾家桥”。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贾家桥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贾家桥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贾家桥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末年(1644年),贾姓为方便行人,在村北修了一座桥,故村名“贾家桥”。

为民实事

2011年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2012年投资10万元,硬化联结通往满庄镇的道路。

2013年投资5万元,建设文体广场一处,面积5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6件,满足了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近年来,蚕桑养殖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村里以桑园为主导产业,大半农民植桑养蚕,现有桑园50亩,村集体经营年收入为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5、前后牛村

村庄沿革

前后牛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千米,东邻孙家安阜,西邻韩家岗,南邻前牛,北邻赵家店。辖前牛村、后牛村共2个自然村。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0亩,有居民360户,1190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后小西牛”。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9年,前牛村与后牛村合为一个大队,建小西牛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前后牛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前后牛村委会,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撤消夏张办事处,属夏张乡人民政府。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唐朝末年(1644年),此处建有“西牛寺”,在寺北建了一村,名为“后小西牛”,后简化为“后牛”。

据传:明末(1644年)建村,因东临“东牛”,北临“大西牛”。东北靠金牛山,北有“后小西牛”,故此村名“前小西牛”,后简化为“前牛”。

自然地理

前后牛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土地面积广大,人均土地面积近2亩。由于地下水资源贫乏,有十年九不收的说法,尤其是村东土地最为明显,水源贫乏,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在农业生产上被称为西牛涝洼片。近年来,通过小农水建设,千亿斤粮食项目等,农业生产条件已得到初步改善。

物产收入

居民以桑蚕和农业为主导产业,现有桑园面积300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主要驻区单位

后牛村幼儿园、前后牛村第一卫生室、前后牛村第二卫生室。

为民实事

2011年投资30万元,硬化村内东西大街。

2012年投资10万元开挖排水沟,栽植绿化苗木500余株。

2014年投资5万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6、赵家店村

村庄沿革

赵家店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4千米。东邻老虎官庄,西邻韩家岗,南邻后牛,北邻大西牛。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0亩,有居民439户,1501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西牛地方·赵家店”。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赵家店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赵家店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赵家店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清朝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建村,因赵姓先定居于此,并以开店为业,故名“赵家店”。

地理物产

赵家店村地处泰安市西南夏庄镇南,村东村西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村东与满庄镇东牛村为邻。

村民人均土地2.5亩,虽然人均土地多,但地下水资源贫乏,村东2000多亩土地,有十年九不收的说法,该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大村,农作物常年以小麦、玉米为主,其他为花生、豆类,桑园面积300亩,近几年以来植桑养蚕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村内每逢五、十为集市。

为民实事

2010年投资30万元,新修道路2600米。

2011年新上变压器1台,架设线路600米。

2012年新修水渠800米。

2015年投资20万元新修村西南北大街一条。

2015年投资10万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9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9件,广场灯4盏,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场所。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7、史家庄村

村庄沿革

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10千米。东邻王家官庄,西邻马家店,南邻河口,北邻贾家桥,辖史家庄村1个自然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0亩。有居民153 户,497 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史家庄”。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史家庄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史家庄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史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宋代就有几户人家居此,后来此地发生瘟疫,有位姓史的医生,给患者治好了病,百姓十分感激,为了纪念这位医生,故称此村为“史家庄”。

物产实业

居民以粮食和桑园种植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现有桑园100亩,绿化苗木10亩。村集体经营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700元。

实事工程

2011年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面积300平方米。

2014年投资10万元修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800平方米。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8、韩家岗村

村庄沿革

韩家岗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东邻赵家店,西邻赵家庄,南邻杜家岗,北邻贾家岗。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357 户1170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韩家岗”。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韩家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韩家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韩家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元末明初(1368年)建村,因韩姓居多,位于沙岗上,故名“韩家岗”。

实事工程

2011年投资10万元翻修村级办公场所。

2013年投资5万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

文物古迹

大槐树

村内南北大街上有大槐树一棵,栽植年代无考,据村民介绍,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至今仍枝繁叶茂。

勅褒节孝碑

勅褒节孝碑位于夏张镇韩家岗村村北,夏张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光绪19年建成,以青石为主体材料,高2.5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正面刻有“勅褒節孝”字样。

韩道武之妻李氏年青丧夫过继二子。她治家有方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大户,她更有一颗慈善之心,对周边贫苦百姓冬赠棉、夏赠单,常年设立粥棚救济过往穷人,受到百姓的爱戴。地方官员上奏,皇上恩准,大清光绪十九年泰安府授予李氏勅褒節孝碑。松鹤并节(扁)褒奖。

李氏行善救济百姓的故事世代流传,让当地的百姓都以她为自豪,并以她的品行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以至于夏张境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49、马家岗村

村庄沿革

马家岗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公里。东邻杜家岗,西邻故县店村,南邻周家岗村,北邻贾家岗村,面积0.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578亩,97户,304人 。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马家岗”。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马家岗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马家岗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马家岗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元末明初(1368年)建村,因马姓居多,又位于沙岗上,故名“马家岗”。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近年来,发展桑园150亩,苗木种植50亩,蚕桑养殖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村集体年经营收入1万元,农民纯收入8000元。

实事工程

2011年在市体育局的帮扶下,投资18万元铺设管道3000米,解决了村内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2012年投资20万元新建办公场所一处,面积200平方米。

2013年投资10万元建成文体广场一处,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50、杜家岗村

村庄沿革

杜家岗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5千米。东邻后牛村,西邻马家岗村,南邻周家岗村,北邻韩家岗村。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2亩,有居民97户,300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杜家岗”。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杜家岗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杜家岗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杜家岗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时期(1368-1644年)建村,因杜姓居多,地处沙岗上,故名“杜家岗”。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现有粮田350亩,桃行70亩,绿化苗木75亩,人均收入8000元。

实事工程

2011年投资60余万元架设“岗上连心桥”一座,方便周围几个村的群众出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

2012年通过对上争取和群众捐款,投资10万元新修道路500米,方便了村民出行。

2014年投资20万元新修办公场所一处,面积200平方米。

2015年投资10万元,在村中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丰富了群众的农闲生活。

2021年泰安市夏张镇拆迁计划表(泰安市夏张镇各村介绍:夏张乡村(下))

51、马家店村

村庄沿革

马家店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8千米。东邻贾家桥,西邻周家岗,南邻陈家洼,北邻前牛。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2亩。有居民342户,1198人。

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和平区 西牛地方·马家店”。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马家店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马家店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马家店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村东南隅三官庙正殿墙壁上的四块汉画像刻石考证。西汉末年(公元前8年)已有此村。最早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并分几个点居住,大都是根据环境起名,如靠近河的称“河上庄”,靠近湾的叫“于家湾”。明末(1644年)马氏迁来落户开店,后马经出任大谷知县,故并一村称“马家店”,沿用至今。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近年来,发展桑园250亩,苗木种植150亩,蚕桑养殖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村集体年经营收入4万元,农民纯收入8600元。村内有苗木基地两处,面积200亩,可解决30余名劳动力就业,有蔬菜基地一处,占地面积100亩,可解决10余名劳动力就业。

村内每逢一、六为集市。

为民工程

2011年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面积300平方米。

2012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东西大街1500米。

2013年投资5万元建设文体广场一处,面积500平方米,安装建设器材9件。

2015年投资20万元,建成幸福院一座,为老人提供了安度晚年的场所。

2015年投资10万元,修建排水沟2000米,解决了下雨天排水的问题。

著名人物

马经,明代曾出任大谷知县。

52、郑家杭村

村庄沿革

郑家杭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千米。东邻贾家岗,西邻志坊,南邻赵家庄,北邻郝家宅。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1亩。有居民265户952人,属汉族、回族杂居村。

自明初(136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西故县地方·郑家杭”。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郑家杭村属夏张乡。

1958年9月,撤乡建社, 郑家杭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郑家杭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初(1368年)郑姓立村,因村旁栽种有一片大树行,故借音取名“郑家杭子”,后简化为“郑家杭”。

物产实业

村民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作物小麦、玉米,人均收入9000元。村内蔬菜生产基地一处,面积达100余亩,可解决村民就业10余人。有手套加工厂一座,解决剩余劳动力20余人。花卉苗木基地一处,面积达120亩,可解决1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实事工程

2012年投资30万元修缮了村级办公场所,整修了村委大院,添置了棋牌等健身器材,为群众业余活动提供了方便。

2013年投资2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一座,安装了11件健身器材,大屏幕一座,凉亭一座,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14年投资20万元的农村老年幸福院建成,可容纳30余名老人入住。

53、志 坊 村

村庄沿革

志坊村东邻郑家杭,西邻故县店,南邻赵家庄,北邻郝家宅。区域面积0.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8亩。有居民121 户,450 人。

自元末明初(136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志坊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志坊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志坊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元末明初(1368年)建村,因村建有孝子张翼石碑牌坊,故取名“志坊”。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人均收入8000元。现有小型蔬菜加工厂一处,能够解决剩余劳动力30余人。村内有泰安市岱岳区龙亭伞厂,可解决10余名村民就业。

文化设施

2014年,投资10万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安装建身器材9件,广场灯6盏,栽植绿化苗木200余株,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道路河桥

2012年投资10万元,硬化村内东西大街一条,长1000米。

2013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南北大街一条,长2000米。

54、赵家庄村

村庄沿革

赵家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千米,东邻韩家岗,西邻新河西,南邻高家庄,北邻志坊。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6亩,有居民412户,1301人。

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西故县地方·赵家庄”。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赵家庄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赵家庄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赵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姓立村,遂名赵家庄。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和植桑蚕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村集体年收入2万余元,农民人均收入7800元,现有桑园100余亩,中草药种植基地一处,占地120余亩,可安排富余劳动力20余人。

道路河桥

2011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东西街道2条,长2000米。

2013年投资30万元,硬化村内南北大街2条,长3000米。

2014年投资5万元,清理村西河道垃圾200余吨,修建了护坡,恢复了河道自然面貌。

55、南故县村

村庄沿革

南故县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千米。东邻马家岗,西邻亓家庄,南邻魏家庄,北邻新河西。耕地面积1140亩,有居民 337户,1135人 。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西故县地方·南故县”。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南故县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南故县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南故县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一: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5年)建村,因此村北为西汉时的“蛇丘县”故城遗址,称“故县”,因位于故县城遗址南部,故名“南故县”。

据传二:相传该村为石河县故址(传说石河县是泰安县最早的前身——代考),传说石河县遭洪水淹没(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有“水淹石河县,三移泰安城”之说,后迁人落户,因据泰城南,称为南古县,后人将“古”字改为“故”字,以示石河县已淹没故去。

物产收入

南故县村位于夏张镇南部,南与肥城市边院镇接壤,东有浊河流过,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村民以养蚕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现有桑园300余亩。

道路桥梁

2000年为方便村民出行,投资30万元,在村东小河之上修建连心桥一座。借用“饮水思源”的典故,取“思源”二字,故命名为“思源大桥”。

2010年村委筹资5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街道4条,长2000米。

文物古迹

弥勒寺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在南故县建有寺庙一座,毁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夏张镇南故县旧村委院内。占地3000平方米,遗址上保存有清代“重修弥勒寺记”等碑刻3通,内容多有缺失,不易辨认。另有清代碑帽1个,高104cm,宽98cm,厚34cm,额题“新建观音堂记”。

56、故县店村

村庄沿革

故县店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千米。东邻志坊,西邻尹家庄,南邻新河西,北邻郝家宅。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有耕地2108亩。居民470户,1683人。

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西故县地方·故县店”。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故县店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故县店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故县店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重修泰安县志·古迹》引《引省志》记载“蛇丘县故城,以县西南六十里之西故县村当之”蛇丘县故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此村位于西汉朝泰山郡所辖蛇丘县故城北关,属交通要道,因开设店铺颇多,故名“故县店”。

自然地理

故县店村北部为泰山余脉小泰山、金牛山等夏张诸山,西南多山,向南1公里即达肥城边院镇,东南为广大平原直抵汶水,泰(安)东(平)公路在村西侧穿过,自古以来即为地理要地,是汉蛇丘县故城。蛇丘县汉置,先属泰山郡,后属济北郡,至宋代。明末魏氏从肥城市北仇陆续迁来成村,因在蛇丘县故址,又是交通要道村民多开店,故名为故县店。

物产实业

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近年来大力发展桑蚕养殖,村民以桑蚕为主要收入来源,有桑园500亩,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村内有标准化奶牛养殖场一处,可解决30余名劳动力就业。有服装加工厂一处,可解决20余名劳动力就业。

57、新河西村

村庄沿革

新河西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千米,东邻赵家庄,西邻尹家庄,南邻南故县,北邻故县店。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0亩。有居民246户 ,790人。

自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西故县地方·新河西”。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新河西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新河西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新河西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林碑记载,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李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在河的西岸,初名“小河西”。后因河加宽,堤加高,遂改名“新河西”。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10000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新河西村与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在亚细亚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先后为群众引进了毛豆、绿菜花、荷兰豆、架刀豆、菠菜、圆葱、芦笋等蔬菜品种。1998年不足200亩,目前发展到800亩,成为有机蔬菜专业村。

2002年,新河西村同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500万元,占地30亩,新建1500吨低温冷库两座和1500㎡加工车间及辅助设施,成立了亚细亚新兴食品加工厂。地头工厂的建立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上一条龙服务,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广大菜农精心种植管理,加大科技投入,通过两种两收、三作三收的种植模式,年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奔小康的重要经济支柱。

58、尹家庄村

村庄沿革

尹家庄东邻故县店村, 西邻桃园村, 南邻亓家庄 ,北邻周家坡村,下设小尹家庄村、尹家庄村共2个自然村。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5亩。有居民200户,660人。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西故县店地方·尹家庄”。

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尹家庄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尹家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尹家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村碑记载,先有“陈永海”,后有“石龙庄”,后因尹姓族大人多,后改名为“尹家庄”。

据传:光绪年间,有赵姓从尹家庄搬迁至此建村,因住于“尹家庄”南,村小,故名“小尹家庄”。

物产实业

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樱桃,人均收入8300元。现有大樱桃种植面积200余亩。苗木培育基地一处,占地80余亩,可解决1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实事工程

2012年投资10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一处。

2013年投资10万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800平方米。

2014年投资15万元,硬化村内主要道路一条。

水利设施

尹家庄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尹家庄村西北部,始建于1970年。主要来水源本地丘陵,面积15亩,长126米,宽70米,集水面积0.5平方公里,库容量11.2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量32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00亩。

59、安子石村

村庄沿革

安子石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9千米。东邻西桃园,西邻下官庄,南邻营盘,北邻张家岭。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0亩,居民80 户,272人。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安子石村属玄家楼乡。

1959年,安子石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安子石村,遂建安子石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安子石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安子石村委会,属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汉末(公元23年)刘秀走南阳时,曾在此下马卸鞍休息,将马鞍放在村旁大石头上,故取名“鞍子石”。后简化为“安子石”。

道路河桥

2014年村民集资新打机井一眼,投资5万元。

2015年新修村内东西大街一条,长500米,投资10万元。

2016年投资15万元,新修村内南北大街一条,长600米,铺设路沿石,整修了村东河道。

2015年投资10万元修建村级活动场所一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2015年投资10万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500平方米,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物产实业

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发展桑园100亩,苗木种植80亩,蚕桑养殖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村集体年经营收入2万元,农民纯收入8000元。

传说掌故

骡不生驹

刘秀的骡子怀着驹。这天眼看就要下驹,刘秀回头看看,王莽的兵紧紧追在后边。如果骡子一下驹,没了坐骑,岂不被王莽的追兵捉住了?自己孤身一人,怎抵抗过王莽的追兵?刘秀为难地哭了。不住声地向骡子祈求:“骡子骡子,你别将了,往后有马和驴给你生养后代!”说来也真灵,骡子掉了两眼泪,撒了一泡血尿,就站起来忍痛向前奔跑。

60、西桃园村

村庄沿革

西桃园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7千米。东邻东桃园,西邻安子石,南邻江水河,北邻旗林村。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有居民110户,350人。

自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5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西桃园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西桃园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西桃园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西桃园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西桃园村,遂建西桃园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5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看到此处地广人稀,便在此种植了很多桃树,从此得村名“桃园”,后为与东边桃园区别,故名“西桃园”。

物产实业

村民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大豆、小麦、桑树、大樱桃苗木等农作物。近年来,村民以养蚕和大樱桃为主导产业,有桑树面积100亩,大樱桃50余亩。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900元。有小型蔬菜加工点一处,可解决村内1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

实事工程

2011年新建办公场所一处,投资15万元,提高了办公质量。

2012年投资30万元,硬化村内大街2条,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

2013年新建文体广场一处,投资5万元,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水利设施

西桃园水库位于岱岳区夏张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西桃园村北部,始建于1958年。面积50亩,长270米,宽130米,集水面积0.6平方公里,库容量19.5万立方米,平均水深:2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最大泄洪2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300亩。

61、东桃园村

村庄沿革

东桃园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千米。东邻尹家庄,西邻西桃园,南邻江水河,北邻蒯沟。区域面积0.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0亩。有居民85户,263 人。

自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5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过村地方·东桃园”。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东桃园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东桃园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东桃园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东桃园村,遂建东桃园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东桃园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5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当时此处地广人稀,便栽种了很多桃树,故名“桃园”。因位于西桃园东,故名“东桃园”。

实事工程

2012年在区委办公室包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投资35万元完成硬化村西大街至村东道路1500米。

2013年投资15万元完成自来水安装工程。

2013年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

2014年投资10万元建设文体广场一处,面积1500平方米。

62、蒯 沟 村

村庄沿革

蒯沟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千米。东邻周家坡,西邻旗林,南邻东桃园,北邻罗家堂。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2亩。有居民73户,212 人。

自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蒯沟”。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蒯沟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蒯沟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蒯沟属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蒯沟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蒯沟村,遂建蒯沟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村,因村里有纪姓在朝内任职,故名“纪家庄”,后因村中有条沟,沟两旁长满蒯草,故改名“蒯沟”。

物产实业

村民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7000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近年来大力发展种植大樱桃,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100亩,大樱桃成为主导产业。村集体年经营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

实事工程

2012年投资20万元,硬化村内主要东西大街一条,方便村民出行。

2013年投资5万元,打大口井一眼,改善了灌溉条件。

2014年投资10万元,在村东建设文体广场一处,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63、江水河村

村庄沿革

江水河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9千米。东邻何庄,西邻马虎台,南邻营盘,北邻西桃园。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0亩。有居民98户,333人。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江水河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江水河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江水河村组建为一个大队,且驻于江水河村,遂建江水河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江水河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南朝齐武永明年间(公元483年-493年)有人迁此居住。因此处有条小河,人们希望合水常流,水多福多,取名“江水河”。

物产实业

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小麦、玉米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桑蚕养殖,桑园面积达到5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村集体年经营收入1万余元,农民纯收入8000元。

实事工程

2014年投资5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公里。

2014年投资10万元,建成文体广场一处,面积12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1件,广场灯6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业余生活。

2015年村内投资10余万元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治理了背街小巷,清理了垃圾堆、粪堆、土堆、柴堆、石碓等五大堆,道路达到平净齐的标准,拆除违章建筑6处,违章养蚕大棚7座,彻底改变了村庄环境面貌。

64、下官庄村

村庄沿革

下官庄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9千米。东邻安子石,西邻雨山,南邻营盘,北邻上官庄。区域面积2.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0亩,有居民280 户,956 人。

自宋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1921年),据《重修泰安县志·舆地志》记载为“贤亲区 况洞地方·下官庄”。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下官庄村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下官庄村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下官庄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空杏寺石碑记载,唐初(公元618年)建村,原名“仁义官庄”。又据村内关帝庙记载: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仍叫“仁义官庄”。至清宣统二年(1737年)仍叫“仁义官庄”。至清宣统年间,因北有“上官庄”。该村故名“下官庄”。

自然地理

下官庄村位于夏张西南,是两面环山,一面环水的风水宝地,西有雨山,南抵肥城境内,东有浊河流过,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乐业。境内雨山位于下官庄村西部,平均海拔2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山石以花岗岩为主。据传只要有云彩出现在此山上就下雨,故名雨山。

物产实业

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桑蚕、干鲜果等作物,以麦种繁育、桑蚕生产、核桃、板栗、大樱桃生产为主导产业,现有麦种繁育基地300余亩。有泰山女儿茶厂一座,种植女儿茶80余亩,解决20余名劳动力就业。村内有新型建材加工厂一座,可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20余人。

每逢三、八为集市。

实事工程

2012年投资20万元,修建村内东西大街一条。

2013年投资15万元,开挖排水沟3000米。

2014年投资10万元在村东入口处建设文体广场一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2件,大屏幕一座,广场灯5盏。

65、周家坡村

村庄沿革

周家坡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4千米。东邻郝家宅,西邻孙家况洞,南邻故县店,北邻于官庄。下设东周家坡、西周家坡、南岭共3个自然村。区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60亩。有居民540户,1822人,居民以回族为主,有少部分汉族居住。

自明朝初年(136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东周坡、西周坡、南岭属玄家楼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东周坡、西周坡、南岭属东方红(玄楼)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东周坡、西周坡、南岭属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东周坡、西周坡、南岭合为一个大队管理,因驻周家坡村,建周家坡大队,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设周家坡村村民委员会,简称为周家坡村委会,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撤消夏张办事处,属夏张乡人民政府。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传,明朝初年(1368年)立村,因周姓来此地最早,且人烟兴旺,故名“周家坡”。东、西周家坡原是一村,后因村中间有一条河,村民沿河向东西两方散展,此村居河的东侧,故名“东周家坡”。

据传,明朝初年(1368年)立村,因周姓来此地最早,且人烟兴旺,故名“周家坡”。东、西周家坡原是一村,后因村中间有一条河,村民沿河向东西两方散展,此村居河的西侧,故名“西周家坡”。

据传:明朝初年(1368年)立村,因王姓居多,故名“王家小庄”,为与村东的“王家小庄”区别,故称“西王家小庄”,后又因位于周家坡村西南岭地上,故改名“南岭”。

自然地理

周家坡村地处夏张西部,丘陵起伏,土地肥沃,属回族居住村落,村中间有小河流过,将村一分为二,分为东坡和西坡。其中西周家坡耕地400亩 ,居民100户,500人。东周家坡耕地面积810亩,350户,1000人。南岭耕地面积350亩,90户,322人,有部分汉族群众居住。

物产实业

周家坡村内畜牧业发达,村民多以养殖为主,养殖山羊、绵羊、奶牛等。有奶牛养殖合作社一所,2015年村委集中建设了一处养殖基地。因人多地少,外出经商者居多,近年来,运输业发达,村民多购置运砂车辆,运输河沙到泰安、济南等地销售。亦有部分村民购置客运车辆到附近县市区、乡镇跑客运,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村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房屋以二层楼居多,村内每逢一、十为集。

文物古迹

东坡清真寺因驻东周家坡,故名东周家坡清真寺。据清朝康熙55年(1716年)碑文记载:整个建筑群布局中,大殿九间,是宫殿式结构,由前殿、后殿、月台等部分组成。有南讲堂瓦房七间,水房子一间,厨房三间,院中设有碑亭。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内设乾隆25年纪念碑。

西坡清真寺因驻西周家坡村,故名西周家坡清真寺。据碑文记载:光绪元年准修创修,在整个建筑群布局中,大殿属宫殿式结构,由前殿、后殿、月台三部分组成,南讲堂为瓦房,水房子一间,厨房三间,院中设有碑亭。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6平方米 。

66、郝家宅村

村庄沿革

郝家宅村位于夏张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东邻贾家岗,西邻周家坡,南邻郑家杭,北邻肖家庄。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40亩 ,有居民320户,1154人 。

自明朝正统年间(1621-1628年)至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属“夏张驿”,宣统二年属夏张镇;民国初年被划为泰安县第二区,也叫贤亲区。1949年9月按数字为序,属泰安县十二区。

1957年撤区并乡,郝家宅村属夏张乡。1958年9月,撤乡建社, 郝家宅村属火花(夏张)人民公社。1959年春,火花、东方红两个公社合并为夏张人民公社,郝家宅村属夏张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区改革时,属夏张办事处。1985年12月属泰安市郊区夏张乡,1994年10月,撤乡设镇,属泰安市郊区夏张镇。2000年4月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

村名由来

据村碑记载,明朝正统年间(1621-1628年),一郝姓在此经商致富建村,筑有围墙,故名“郝家宅子”,后简称为“郝家宅”。

自然地理

郝家宅村位于夏张南部,地处平原,泰东公路穿村而过,村东西各有一条小河流过,土地肥沃,适宜萝卜的栽种和培育,村民素有栽种萝卜的传统。

实事工程

2012年投资30万元,硬化村内2条主要道路,并安装路灯,方便了群众出行。

2013年投资20万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一处,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

2014年投资5万元,在村中心新建文体广场一处,面积600平方米,方便了群众游玩。

物产实业

郝家宅村种植萝卜300多亩,产量200余万斤。泰安红心萝卜,以夏张镇的郝家宅产的为最好,个头匀称,一般都在半斤左右,青皮白瓤里呈现着清晰的红绿,质地细腻,汁多味甘,清脆爽口,并具有消食、健脾、理气、清热解毒等功能。史料记载,郝家宅村的红心萝卜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并于2006年成功申请了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代泰安香客就传有“鸭梨、黄梨、莱阳梨,不如泰安萝卜皮”的赞语。至今中外登泰山游客,无不以红心萝卜止渴解燥,故有“吃不上泰山的赤磷鱼,也要尝尝泰安的水萝卜”之说。夏张本地更是以“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郝家宅村的的萝卜皮”来称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281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排行

四川十大姓氏排名出炉(四川100大姓氏排名 看看你的姓氏是从哪里迁移来的?)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人口较多的省份。2023年全省户籍人口约有9071万人。2024年初,统计部门公布了四川最新百家姓数据。数据显示,202

气质内涵优雅女孩名(48个甜美端庄大气的女孩名字,附起名技巧及名字案例) 宝宝小名大全2024洋气(100个宝宝小名大全,好听不俗气,暖心一辈子,值得收藏) 姓名如何取好 男孩和女孩出生日期哪天好(男生女生出生的好日子,按照出生时间如何起名?) 土字旁的字女孩名字小名(2023属兔女宝宝起名:带土字旁的女孩名字大全(收藏)) 聊斋3电影免费观看花海(《聊斋志异》蹇涩字词试解(五十五)云萝公主) 寓意开朗阳光女孩名字大全(女孩名字:精选200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名,心依暖阳,静候花开) 请问2024年出生的宝宝是什么命(2024年出生的女宝宝取名大全) 新颖少见的男孩名字(300个独特新颖的男孩名字推荐,个个别出心裁,助他决胜千里)
出生体重
请选择体重
565
确认
省份
城市
区县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选择期望标签(可选0/6)
确认
爱学习
好奇心
判断力
创造力
洞察力
勇敢
毅力
诚实
善良
情商高
忠诚
正直
领导力
宽容
谦虚
谨慎
自律
欣赏力
感恩
乐观
幽默
信仰
激情
勤俭
选择父母期望标签(可选0/6)
确认
稳重
睿智
自信
阳光
安康
成功
儒雅
内敛
大气
博学
多才
魅力
个性
独立
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