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马山历史简介(读城记|读懂济南,就不能忘记白马山的前世今生)
读城记|读懂济南,就不能忘记白马山的前世今生
图文原创|台应新
我们现在说的济南白马山或白马山片区,广义上指的是东面到王官庄和大众广场;西邻是山凹庄、二环西路;南联白马山南路、井家沟大集(也就是白马山大集);北接新开拓的刘长山路、山凹新居和袁柳庄新区。
狭义上说的白马山,只是济南市市中区十四座小山中最矮小的一座,海拔只有89米。经过几番整修改造,目前以白马山山体为中心,建成了一个可以供附近市民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白马山公园。
(白马山老照片 网络截图)
(经过改造后的白马山 作者本人拍摄)
一、一匹白马的传说,让白马山有了美好的历史憧憬:
这座小山最初无名,只是因为有了“白马升仙”的美丽传说,才使“白马山”的名字家喻户晓。
相传有一丁姓老翁,骑着一匹白马在此处借着“龙窝(龙窝庄)”和“青龙(青龙山)”之灵气,腾空升仙,俯瞰大地,这匹白马就地化为山峰,头南尾北,与大地共生存。
就是这么一个简练的传说,让老百姓心里对此山充满了美好的梦想,逐渐地聚集在“白马山”下,安营扎寨、垦山积土、耕田种地、繁衍生息,使一片荒芜的山丘渐渐有了山村烟火的气息。
(刻在白马山公园石板上的“白马山传说”)
必须提及的是,在解放济南的前夜,白马山的有利地形和特殊位置,为攻打济南城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48年9月16 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济南战役打响了,我华东野战军纵队攻克占领了白马山、井家沟、王官庄、龙窝、七贤镇一带,并在白马山山顶设立了作战指挥所。后来在白马山作战指挥所的指令下,我军的两个师一路向东,穿过王官庄、辛庄、大槐树庄直扑商埠,与其他攻城部队联手,一举解放了济南城。
据说,济南解放后,白马山上还留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可能是济南战役发生前后保存下来的历史痕迹。也有人回忆说,白马山啤酒厂曾经用这个山洞储存过易燃易爆的物品。
现在的老济南人,一提起“白马山”,就能联想到白马山火车站、济南南站、井家沟大集、白马山铁路宿舍、白马山啤酒厂、白马山老工业区里的那些老工厂等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
二、疯传一时的徐志摩落难地,让白马山名声大噪:
1931年11月19日,著名诗人、风流才子的大帅哥徐志摩坠机落难在“白马山”,一时间白马山和徐志摩的名字同日升温,探寻、祭奠、膜拜、考证的热潮,长时间热度不减,那些年确实让白马山成了一座颇有“文人味道”的山。
二十多年前,还有人建议在白马山附近建立“徐志摩纪念馆”。后来经过多名专家和学者的探讨确认,徐志摩的落难地既不是“白马山”,也不是“开山”和“西大山”。
经多方考证,徐志摩罹难地点位于现在的济南长清大学城东北部的北大山南麓(山东工艺美院东邻),此山海拔高度225米。
2006年3月,济南市在北大山立起了一块“徐志摩纪念公园”标志性碑石,以便人们凭吊和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也许,在“白马传说”与“白马王子”徐志摩的名字攀亲结缘的那段时间里,人们都想借此让“白马腾飞”。无奈,夹在数条铁路线之间的一座小山,出行迂回曲折,无力四蹄腾空,只能静静地等待以后的发展时机。
三、“白马山站”的建立,第一次改变了周边村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
济南解放后,白马山火车站的建立,为白马山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提升。
1904年,老济南“自开商埠”,随着津浦铁路的迅猛发展,7年后,白马山站始建,于是南来北往的货物就在白马山车站装卸搬运,周转全国。后来,增加了客运站,山里人在这里乘坐绿皮火车走出山凹,即可以去济南逛新城,也可以“狂吃狂吃”地一路向南,去泰安、上海······。我记得小时候坐绿皮火车从济南站去泰安姥姥家,第二站就是“白马山站”。
有了火车站的停靠和周转,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就纷纷走出山窝,打零工、卖山货、跑运输、做生意。同时铁路部门在这里建起了成排连片的铁路职工公寓和宿舍,让这片山区逐渐有了人气和经商气氛。
(“济南南”当年就是“白马山车站”)
1992年,“白马山站”改为“济南南站”,进一步为枢通祖国各地和济南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井家沟大集的常年不衰,让白马山周边烟火气持续升温
井家沟大集开始的雏形,就聚散在井家沟村及村边,交易的也大都是本地农民自种自销的山货、家禽和农副产品。据说井家沟大集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后来随着济南白马山火车站客运人流和铁路职工宿舍的增加,当地农民的居住状况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井家沟葡萄”也远近有名,本村很多葡萄种植专业户,为了多卖钱,蹬着三轮车把刚刚摘下来的葡萄拉出山窝,送到济南市区。
经过几十年的延续和发展,井家沟的集市贸易品种逐渐增加,慕名赶集的人越来越多,集市地盘的范围也迅速扩大。
特别是近十几年间,随着二环西路、刘长山路的建成开通和白马山四周多个住宅小区的矗立,“白马山大集”已经代替了“井家沟大集”的名称。
每逢农历的四、九,就是白马山大集的日子,四面八方来赶集的人们,除了乘坐二环西路的公交车可以到达白马山大集的西口,还有三路公交车(k125路、k13路、533路)可以到达白马山大集的东段,另外还有k124路公交车的始发车停靠集市的北端。因此,由白马山大集催生的商业网点和流动的人气,已经把“白马山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的印象一扫而光。
五、白马山啤酒厂,让白马山红极一时的景象超过了20年
1954年,济南白马山下始建了一个石料厂,每天开山、放炮、采石、运输的景象,终于让寂静已久的白马山山凹里有了采石工人的动静。
1981年,石料厂转产变成了白马山啤酒厂,当年10月7日就产出了啤酒,先后打出了属于自己品牌的白雪啤酒、一帆风顺啤酒和北冰洋啤酒。
尤其是北冰洋啤酒,它使用的原料以浙江优良大米、新疆酒花、济南北园大米及闻名中外的趵突泉水为主要原料。经先进的露天罐发酵新技术酿制而成。酿制的北冰洋啤酒,酒色浅黄带绿,清亮透明有光泽,泡沫细腻持久,有明显的酒花香气。
1982年6月,当时的国家轻工部曾在白马山啤酒厂召开全国啤酒“露天发酵新工艺现场会”。在啤酒评比中,白马山的啤酒名列第一名。就在北冰洋啤酒最畅销的那段时间里,济南大街小巷的烧烤摊上,“撸串”前的仪式,就是花生、毛豆加扎啤,如果想在小方桌和马扎子上上档次,就喝黑趵和北冰洋瓶啤,还必须是冰镇的。
在以后的啤酒促销商业大战中,白马山生产的系列啤酒多次拿过部级和省市颁发的大奖。
(网络截图)
1990年11月15日,白马山啤酒厂与济南啤酒厂组建成济南啤酒集团。
2006年12月,组建后的济南啤酒集团与山东省商业集团再次重组,成为省商业集团全资子公司。
风雨三十年,白马山啤酒厂走完了从创建、辉煌、颠簸到衰败的全部历程。
2012年10月30日15时18分,随着一声巨响,济南白马山啤酒厂8个麦芽仓库楼被爆破拆除,曾经名噪全国的北冰洋啤酒夹杂着老济南人的回忆和老工人对工厂的情感绝尘而去。
之后的十几年,白马山的山体和山貌改变了模样,在白马山啤酒厂原址上建起了一个高档楼盘,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现在如果你还找不到白马山附近的某个楼盘小区,老济南人会以“原来白马山啤酒厂”为圆点,告诉你想去的位置。
六、刘长山路的打通,才是白马山片区全面腾飞的开始
济南解放后的前五十多年里,为什么白马山片区一直处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落破旧的局面,这与多条南北方向的铁路线有关,也与向西的交通要道被白马山阻断有直接的关联。
六十年代初,由于白马山铁路货运站的便利和白马山片区的前景规划,济南市有关部门把这一片规划为将来的重点工业区。因此市区内一些工业产业开始在白马山及周边圈地建厂,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马山往东到王官庄以及四周,就有了白马山啤酒厂、机床一厂、济南槐荫铸管厂、济南压力容器厂、东风锅炉厂等,成了名副其实的济南老工业区。
(被保留下来的白马山铁路新村宿舍 作者本人拍摄)
但是,从白马山由此向西没有交通主干道的“断头路”,一直困扰着济南西部的发展。于是市政府有关部门在10多年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中,就有了修建刘长山路西延长线二期工程的设计规划。2015年,济南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2017年底前,要完成刘长山路二期主干路的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建成“第二条经十路”。
如何打通白马山山体向西延伸的刘长山路,既要凿山开路,降低高度,拓宽为双向六车道,又要下穿14条铁路线,建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难度、和施工规模创下山东省内最大体量下穿铁路立交桥的历史。
2019年10月8日,刘长山路白马山隧道北半幅临时放开通行。
2019年12月30日,白马山隧道双向六车道放开通行。
2020年5月30日,白马山隧道最后一段封闭的非机动车道放开通行,这意味着刘长山路全线行驶再无“障碍”,全线贯通。
(网络截图)
有报道说,刘长山路白马山隧道的打通将成为市区仅次于经十路的又一条东西大动脉,优化整个西南片区的交通,与现状刘长山路、卧龙路、二七新村南路、六里山南路、济大路、旅游路形成东西向主要通道,可有效缓解经十路和二环南路交通压力,同时为区域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据了解,通车后,向西与既有刘长山路对接,向东可穿过南辛庄西路与卧龙路相连,可一路向东直通旅游路,成为仅次于经十路贯穿东西的主干道,有效缓解经十路和二环南路的交通压力,标志着困扰周边片区11年,影响周边10余万人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被保留下来的白马山啤酒厂的大门牌坊 作者本人拍摄)
总之,在历史碾过的车辙里,济南白马山曾经的几次“白马腾飞”,已经被历史记载成为佳话。但是,真正改变白马山历史,让白马山片区发生巨变,是在2017年之后,经过多个部门协同联手,凿开白马山山体北部、降低山路坡度、再打通铁路桥下白马山隧道的刘长山路开始的。
台应新
2024年1月23日原创首发
本人简介:
台应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槐荫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号”专栏作者,青未了文学网专栏作者,“爱济南”市民记者团成员,济南市老建筑文化旅游促进会会员,西市场社区文联理事,自由撰稿人。曾担任《槐荫老街巷琐忆》、《槐荫人心目中的老企业》两书的特约编审。目前为止,本人在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号”的个人(台柱子说事儿)专栏里,发表原创文章百余篇,《清泉录》里有被选录的文章。其它文章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多种报刊杂志。
壹点号台柱子说事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费起名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281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