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解家村(地名,历史文化的脚步声——解家沟遗址信息释然)
西 山
在陕西,地处西安市所属周至县西南奧、周至与眉县交会处,有个叫解家沟的村落,它是西周初年“三公”之一召公姬奭曾经生身毓秀的地方。《周至县地名志》表述如下:
此村于1972年至1982年探测确定为西周早期较大的古城邑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母觶,高11.5厘米,重0.8公斤;青铜勺,长19厘米,半径2.8厘米,及鬲等残片。专家推定为召公所属“畿内”采邑之一,《诗经·召南》即描述召公采邑位在南山的风情。觶器是周王赏赐母觶的,应是现村中解姓的祖先。(《周至县地名志》周至民政局,2008年1月印制)
《周至县地名志》的表述虽然文字不多,但信息量较大,我们从中起码可以获悉以下史实:
其一,“西周早期较大的古城邑遗址”。
此遗址确切地说,应该是早周晚期的历史呈现。“西周早期”是遗址年代确定的误差所致。西周确立,竹谷南塬作为早周晚期文化中心,其中心已经东移到了丰镐,解家沟再建如此宏大的城邑,可能性极小。
其二,“专家推定为召公所属‘畿内’采邑之一”。
文王受命期间,召公作为文王庶子,出使南国,倡文王之德,布文王之化,修边固本,远交盟友,为建立灭商联盟立了大功。武王伐纣,召公“释箕子之囚”。西周之初,受封于燕,治陕塬以西疆域,为成王太保,其采邑在今扶风县召公镇、岐山召亭村(刘家塬)一带。召公居采邑,留有“甘棠遗爱”的美誉。成王三十三年,召公陪王“诗遊卷阿”(即今岐山周公庙),作千古不朽的“戒成王诗”十章,其首句是“有卷者阿,飘风自南”(今日之风光,自召南之风尚);召公于成王某年十一月庚申日,来召南故地为“盩师”(西周王朝主力军队名)会师嘉奖,今召公曾经嘉会的嘉会堡遗址是周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飘风自南”是召公的辞章藻翰,那么“召公嘉会”就是他的衣锦还乡了!
其三,“出土青铜器有“母觶”、青铜勺及鬲等残片”(其实在1972年遗址发掘前就出土有铜器《父丁爵》)。
解家沟村落遗址并不孤立,方圆不足三公里的早周村落点点相连,星罗棋布,如嘉会堡遗址、油坊堡遗址、风池村遗址、金家庄遗址、马池村遗址、嘴头遗址、梁家庄遗址等。同时,这些遗址出土青铜彝器不少,如下仓峪《太师簠》、仓峪村《饕餮纹爵》、嘴头村《列棋纹簠》和《父辛方鼎》、风池村《父辛鼎》、竹峪村《窃曲纹鼎》、油坊堡《王作仲姜宝鼎》、凤凰岭村《敔作旅簋》,还有“哑兴村《瞿姒铭簋》等,足以使我们感受这里文化的厚重和历史的沧桑。
其四,“觯器是周王赏赐母觯的”。
2017年当本人撰著《周文化与姬家沟》一书时,有幸从省文物鉴定专家刘合心先生手中索来《此母觶》拓片。“此”,在觯器的底外部,“母”在底内部。“觯”(音至)是一种尊者所举的酒具,“此”在这里是定词,“母”是生母的表意。《此母觶》就是召公为其生母所制之器皿。
早有意识,解家沟遗址的文化遗存,是姬家沟文化的一个重要亮点,有着前去考察做点撰述的冲动。受三年疫情冲击,今年五月上旬,终于成行。由西安市西周文化研究会会长姬虎峰、副会长杨军海主持,在解家沟村年已九十的解致斌家召开有原村支书陈世哲、文化热心者解旭参加的座谈会。从座谈中获悉,其村人称其遗址为“瓦子地”。“瓦子地”,我们第一反应是“瓦渣地”的谐音。可是“唐砖汉瓦”的常识,很快否定了“第一反应”。“瓦子地”很可能是“娃子地”的谐音所致。解家沟遗址是早周晚期,召公姬奭生身毓秀之所居,“娃子”、“娃子娃”至今还是这一带村人对男孩子的宠幸之谓,又含有表述者几分自得和幸运。随后由村支书带领,来到“娃子地”遗址的现场:眼前解家沟村西南方的这一片高他,被麦田的绿色和毛桃架上的枝蔓所改装,一地厚重而隆起的历史沉积,就这样被时空的黄土所掩埋。
二伯辅成王的“奭”(音试),就是两个“百”掖辅大人物的造形。“奭”《说文》释“此燕召公名。史篇(《仓颉十五篇》)名醜”。可见“召公”为其谥号,“奭”是其本名,“醜”则是他的乳名了。“醜”是“美”的相反,这里是反醜为美的表意,是沿袭《周易》乾坤二卦中“用九”和“用六”这一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思维方式的结果。人名中嵌有“醜”者不会很少,这不是母亲当初对我们的厌恶,而恰恰相反,它灌铸着母亲对儿子的那种天性的疼爱。相信我辈包括本人在内的乳名,都是母亲深爱的表露。这便是当地方言把极好说成“歹”、把孩子的安顺反作“乖”,把对孩子的赞美说成“醜”的原因所在。
召公是文王庶子,《尚书·君奭》首句:“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古‘悦’字),周公作《君奭》。”斯时这位人到中年的“娃子”,幽怀孩提之年的生母情思,遂将解家沟西侧一条壑溪分两段命名,下端命名为“包袱沟”,上段命名为“寻子母沟”。其所以命名为“包袱沟”,这里大概是生母十月怀胎的地方,因为至今当地素有“祈包袱”、“绽包袱”的习俗。《周至县水利志》对寻子母沟有如下一段记载:
寻子母沟为一黄土冲蚀沟道,沟深十米,宽为二十米,沟头在塔庙村东南一点五公里之刘家山西北坡处,下行穿塔庙村东西堡之间,经东寨村和草滩之西,即进入眉县境域,下游称包袱沟,多年已没有水流。(周至县水利水电局1994年9月印制)
寻母,就是孩子以其母爱的天性去追思慈母的踪迹:溪水深壑,厚坤长觞;母子浇谆,世泽不竭,点染愫海,化作青晖。
其五,“觯器是周王赏赐母觯的,应是现村中解姓的祖先”。
“解”这个字,甲骨文一期就有,远早于召公时代。作为姓氏,原于姬姓。据《万姓统谱》载:“唐叔虞子良食采于解,因以为氏。”可是,子良是周武王的儿子,而召公与武王同辈,姓者孰先?此处留厥,而召公给“解”另赋音读“ㄏㄞ”(亥)却是个事实。因为“解”从《说文》到《康熙字典》,再到姬传东先生编著的《黄帝后裔五千姓》,都是两个标音:“ㄐㄧㄝ”和“ㄒㄧㄝ”。“ㄏㄞ”是出自“娃子”、“孩子”本意的音读向母爱靠近,在音读上的一种特别地假借,让“娃子”、“孩子”、“孩提”的那段记忆永存。
地名,历史文化的脚步声,解家沟遗址,雷散了悬在姬家沟文化上空的一片疑云。
免费起名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281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