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个人(刘会举丨深山里的二炮子弟)
石湖,一个深居长白山里的普通小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经隐藏着国家第一代导弹部队的分支,人称“老三团”,“苏联”称之为藏在东北的三只虎之一。部队的存在使得小镇神秘又不普通了。

中间是作者的父亲
做为二炮家属,我们随军生活在这里。那是一个没有像样公路、不通公共汽车的深山沟。却有一条通往外界的支线铁路,一头儿去往中朝边界,一头儿去往一个市级城市,依此可以进出山区并去往各地。
慢慢的回忆起少年时期的点滴往事。在那里住的时间长了,知道何时有火车路过,于是,在山上玩耍的小伙伴们会各自占领有利地形,远远的盯着山脚的拐弯处,期盼着冒着股股烟柱的火车出现,然后火车来了,嘶吼着、像猫的胡子样横喷着蒸汽,引领着身后竹节虫样的车厢不紧不慢,哐哧哐哧,通过我们的眼前并爬向目所不及的远方,直至拐弯看不见。

有时,几个小伙伴会趴在铁道上,耳朵贴紧铁轨听远方火车的声音,凭声音会知道是否有火车来或距离多远。更多时是走在单轨上,比赛看谁走的快、走的远。

小学时期,除了每天去镇上的学校上学外,最大的心愿是每星期天能见到父亲。每当有吉普车从沟里(部队驻地的习惯性简称)来,就赶紧往外看,看看是否父亲回来了,有时是隔壁叔叔。如是父亲,会跑去围着吉普车转圈,然后随着父亲回家。这时最高兴,因为今天母亲会做好吃的饭菜。记得最好吃的就是蘑菇、干豆角、粉条炖鸡,还有炖带鱼,那浓浓的汤浇在白白松软的大米饭上,吃的那叫美,认为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饭,至今仍念念不忘,有时会特意做一顿那样的饭菜,但似乎没那时的香了。
这是当年沟里部队的山洞遗址,虽然已废弃几十年了,据说仍有安排当地群众看守。
沟里的部队驻地是不允许家属进入的,有一次我曾经躲在军车里进去转了一圈,没敢下车,也看见过隐约的山洞,据说那里有导弹。戴高乐的拉炮车是会在大院附近见到的,仅庞大的轮子就比我高,特好奇。

与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一样,我家也兄弟姊妹五人。我排行老大,家里每年的取暖烧柴自然就是我的任务。在那个年代,十几岁的男孩子就能顶大用了。上山砍柴这种事,在我们那片大院儿,就我和高团长的儿子国庆最搭伙儿。家里除了老二跟着我上山外,老三以下的弟妹还小不能出远门。虽然他们很想去,尤其老三,每次上山都要骗着他,偷偷的跑掉,不然,若让他跟上了可是个误事的事儿。

前排右刘慧玲,后排中刘会举
那个年代,明显女孩子就不如男孩子有用,这里绝没有歧视的意思,性别、胆量、体力使然。虽然她们也能上山做些像采蘑菇、野菜、少量烧柴之类,但她们走不远,总比不过男孩子的。
我的前后房邻居,赵政委的女儿就是证明。回忆起那段经历,她只有趴在窗户上看着前院的我劈柴的份儿。这还是互加微信后才知道的,原来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在偷偷的监视我,真假不知道,反正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老了,什么都能说了。那个年代,男孩女孩是不说话的,哪怕是同班。不仅如此,男孩子还要装的敌对和不屑的样子,却要不时的偷看一眼。她们的事情,只有通过家长们的谈话知道一些。时代误人呀,以至于后来想找女朋友时,那个费事呀。自己认识的、熟悉的、喜欢的发小们天各一方,不知下落。

作者的父母
我的父母,至亲的缘故,怎么看都是那个年代的靓男美女。
父亲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坦克兵,我十几岁时还穿过他的长筒皮靴和马裤。父亲后来是西安炮校学员,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导弹兵。七十年代后期转业地方。

父亲
七十年代初期,我们这批家中老大级的孩子上中学了。由于当地没有中学,借读于几百公里外的铁路学校,住校。期间往返家和学校的倒车、冒充铁路子弟的不买票蹭车、蹭不到车就顺铁路夜行的经历,也是不小的磨练。后来中学毕业了,却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
这是下乡时部队的欢送会,代表知青表忠心: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改天换地、扎根农村一辈子之类。


作者在前排右三
石湖大院儿的下乡知青胸戴红花,与父母们的合照。十六七岁的孩子,没有多少感觉,只知道听从父母安排下乡去,至于将来会怎样并不理会,也不会去想。青年点儿都是大院儿子女,部队派有两位军官带队,其中的孙指导已找到,24人中还有其他部队的子弟。
石湖的春夏秋冬、异地上学、下乡、随父转业,种种的周折,每个经历或者每件记得的事,现在回忆起来都是一段有意义、有意思或者好玩儿的故事(待续)。
我庆幸与我的发小们,共同亲历了那段艰辛又快乐的少年时光,受用终生。

当年下乡时的光辉形象,朦胧的、傻傻的。

作者在后排左二
感谢有了微信这种联络方式,辗转陆续找到了我的部分发小、同学、户友。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安好的走在各自的路上,何等的感慨,活蹦乱跳的少年转瞬已是老态初露的祖辈人。
兴义:钱司令的公子,帅哥猛男一枚!


国庆:高团长公子、结伴发小、军转干部、某市政府官员、祖籍同属于胶东半岛、大气又爱搞笑的角儿。







丽娟:传说中的军人女话务员、发小、户友、同班同学、聪明学习好、六十多岁的人美不美自己看、退休生活丰富、老年舞蹈领班、中老年活动活耀分子。

予凤:女军人、发小、户友、同班同学、萨克斯高手、退休生活丰富、活耀分子、富婆形象。
鲜华:传说中的纺织女工、技术过硬多年援外、发小、同班同桌同龄同户友、调皮美丽、学习一般、大方懂事、爱运动、退休生活丰富,带孙子忙碌却幸福着。
秋红:军人中的白衣天使、发小、户友、户长、湘妹子泼辣能干、歌舞在板儿不走调、退休带孙子很幸福、丰满而不臃肿的富婆形象很受看。
厚琴:军人中的白衣天使、发小、户友、家有企业、泼辣能干、爱旅游、老公的掌上明珠、中老年活动积极分子。
刘会举:机械高工、入选国务院侨界名人录、辗转于江浙湘一带的打拼老者。
左一是作者
作者在中间
“人生有三晃: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没了……我已经晃两下了,暂时不晃了,再晃就没了!”
何等的经典,还真是这样,我的发小们都已经完成第二晃了,正进入第三晃的晃悠中。
第一晃的我
第二晃的我
当前进入第三晃!
祝愿我的发小们:
晃悠的轻松自在!
晃悠的长生不老。
免费起名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281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