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红光化工厂简介(【长清记忆】长清红光化工厂)
“红光”,这个名词,在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红极一时,造就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和传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
资料,当年厂旗。
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和“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在全国部署新建一批军工三线厂,从71年5月到7月底,五机部、济南军区、省革委等上级领导和筹建人员经过对新泰、沂源、平阴、长清各地的勘察,最后确定厂址。当即,万吨梯恩梯炸药厂第二厂名为“国营山东立新化工厂”(军工代号“国营第5805厂”),万吨浓硝酸厂第二厂名为“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当时,既是兵工厂,又是化工厂。
厂址位于长清、平阴、肥城三地交界处,厂区主要建在平阴县栾湾乡虎豹川村和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横跨两地,可见当年规模之大。这里是虎豹川村的石碑,已经毁掉一角。仅凭两个村名,就不得了,”龙泉”、“虎豹“。
这是进厂的路口。1972年5月,五机部、燃化部根据批示,“国营山东立新化工厂”与“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合并施工建设,后经济南军区国防工办批准,合并后的厂名叫“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军工代号还是“国营5805厂”。
当年的红光职工子弟学校,这是东侧的办公楼。
大门
西侧的教学楼,从小学到高中,当年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很多老师都是清华、北大毕业。遥想当年,偏安一隅,书声朗朗。
操场,养了山羊。
七十年代,当年的学生学习情况通知书。
资料,77年,红光厂宣传队合影旧照。
1979年,工厂建设完成,前部合成氨,硝硫生产线试车成功;后部梯恩梯生产线的工艺设备也基本安装完成。截止到1980年,国家为红光厂累计投资五千多万。
这座三层小楼是红光招待所,当年车水马龙,风光无限。
招待所大门口的传达
初夏,已爬满了爬山虎,可以看得出,后期换了塑钢门窗。
当年的阳台建筑,原汁原貌的八十年代。
招待所的石阶,也是原始旧貌。
招待所的一楼东侧房间,几经装修。
楼梯,后来有人居住,也是经过粉刷。
招待所一楼前面的花圃。
芙蓉树与爬山虎交相呼应,郁郁葱葱,一片生机。
招待所楼前的冬青,东西两侧,一边一株,这是东侧,已经矗立了近半个世纪,四米多高,见证了红光厂的存亡兴衰。
整个厂区依山而建,高低不平,这是招待所的院墙,原始的石头、花砖,可见当年的厚重。
下面这排石房子,当时的红光幼儿园。
招待所西侧的这座楼房,建设稍晚一些,应该八十年代末,外墙水刷石建筑。
当时的门窗,长清钢窗厂制造。
资料,当年厂区。
1980年,根据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红光厂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列为停缓建单位,由此,省军工局决定从厂里抽调一部分干部职工到沂蒙山区军工三线厂工作,在停、缓、建的两年多时间里,大批职工调走。1982年3月,国务院、国防工办、国家计委批复,同意红光厂将后部梯恩梯生产线封存待用,利用合成氨、硝酸生产线转产味精。
当年,全济南市风靡一时的红光味精。
1984年10月,根据省经委批示,红光厂由省国防工办移交济南市食品产销公司管理,军工企业转为商办企业,但仍保留国营5805厂的军工代号。交接后,通过协调,把“济南酿造厂”的另一个厂名“济南味精厂”转给了红光厂,由此,红光厂由“山东红光味精厂”更名为“济南味精厂”。
生活区的葡萄架,还保留着当年的生活痕迹。
当时的职工宿舍平房,红瓦石墙钢筋窗,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么坚固。
平房前边的小院,规划齐整。
可以看得出,后期,这些宿舍一度养过猪,石槽仍在。
沿着这条小路,踏过历史的印记。左边是招待所的院墙,右边是职工宿舍的后墙。
沿着这条小路,踏过历史的印记。左边是招待所的院墙,右边是职工宿舍的后墙。
这棵树在招待所院院里延伸长出,穿过石墙,浑然天成,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
辖区最早的啤酒酒标,奥波、泺神。
为适应市场经济,红光厂干部职工继续发扬军工精神,1985年,半年多的时间,建成了一条万吨啤酒生产线;1987年,建成了年产五百吨的酵母生产线;1990年,新建了一条与味精生产线配套的万吨淀粉生产线。
资料,当年的啤酒生产线。
由于味精和啤酒都是发酵食品,改名为“济南发酵食品厂”。而后,啤酒停产,味精扩大到六千多吨,厂名又恢复为“济南味精厂”。
资料,当年的发酵食品厂职工运动会。
从招待所出来,往北走,这是当年的红光电影院,三层,可以看得出,气势恢宏。当年,全国各地省会城市的电影院也不过这个规模。院子里放满了石材,福寿园的半成品。后来,厂区大部分,被福寿园租了下来。
电影院的台阶
放映大厅,人去楼空。
大厅上方的吊顶
二层平台,这个平台是八十年代老电影院、剧院典型的设计元素。
这是二楼看台
朋友静静地矗立在二楼栏杆前,远眺凝视,倾听着当年的熙熙攘攘。
二楼后墙四个放映口,他站在口中驻足观望。
透过原始的放映口,穿透了岁月,远去了时光。
电影院三楼走廊上方的电灯,当年的灯罩、灯泡。
电影院二楼外侧的铁梯,我们抓着向上攀爬。
这排整齐划一的石头房子,当年的粮所。
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当年的职工食堂,也成了福寿园的加工基地。
这排石头房子,是总务处。
这座大楼,就是当年红光厂的的办公大楼,总指挥部,现在,已经成了福寿园的办公楼。可以看得出,三十多年前,多么壮观。
办公楼北侧的车库,原始的石头房子,搭了屋顶,安装了卷帘门和铝合金门。
办公楼前北侧的屋檐,当年的宣传告示栏。这两句广告语不错,结合大峰山红色历史文化,以及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含蓄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办公楼的台阶,青石锻造,水泥填缝,满满的八十年代情怀。
赫赫有名的红光职工医院,已然一片狼藉。
拉近镜头,职工医院,四个字,神韵犹在。
医院大厅,当年的简易宣传栏。
一楼东侧诊室
医院东侧的平房
医院出来,继续往北走,厂区大道。
左手边,也就是西侧,一排排石屋,都是当年的职工宿舍。
到宿舍上边去的石头台阶,这感觉,很像青岛和厦门。
当年的工商银行
也只有这个标识,没有历史的跨度。
这是银行里边的柜台
柜台里边,还有一只八十年代的女士运动鞋,想必当年的这个工作人员很热爱运动。
当年的金库,存放现金的地方。
可以看得出,都是水泥墙,没有砖结构,而且钢筋加固,坚固无比。
金库上方的小窗,也是钢铁结构,墙体也是加厚的。
这是银行屋后的小院,左边有卫生间,右边有办公区域。现在看起来不大,这个地方,当年,有多少人向往。
铁门,几经刷漆,化学涂料抵不过岁月的斑驳。
可以看得出,当年的红光,多么壮观,有自己的派出所、医院、银行、邮电局、招待所、电影院等等,俨然一个独立的小社会。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曾为题词:“山中小社会,泉城大企业”。
往北走,一排排的职工宿舍楼,看到这些,你能想到,这会是山沟沟里八十年代的景象?
宿舍楼墙壁上的铁梯,顶层居民用于检查房顶漏水、修复所用。
宿舍楼内部,典型的八十年代布局,一室一厅。
独立的卫生间
独立的厨房
上方的烟道
从宿舍楼出来,对面,看到一位师傅正在摆弄拖拉机,上前询问,师傅是长清孝里镇龙泉官庄村民,房子是人家自己盖的,此情此情,别具风味。
宿舍楼前废弃多年的卡车轮胎
人去楼空,这些三层职工宿舍楼,几乎淹没到了树木丛里。
花椒
核桃
临走,偶遇一位大娘,当年红光厂的老职工,城里也有房子,留恋故土,一直居住于厂区。48年生人,今年72岁,一点不像,精神状态饱满,神采奕奕,思维清晰,对于当年的岁月,娓娓道来。
伴随着落日余晖,走出厂区,不禁感慨,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名副其实于这个响亮的名字:红光。
在线公司起名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281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