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取名有什么讲究(这些名企业取名背后的风水门道,你get了吗?)
1
如果我说自己是个命名大师,你相信吗?
开玩笑的,我只是有事没事喜欢研究一些企业和产品的名称。然后,我至少发现有两类企业的命名大有门道。
一类是互联网企业,它们的起名有几大门派,比如:
●植物派:包括土豆、蘑菇街、荔枝FM、豌豆荚、IT桔子等;
●数字派:有360、58同城、51talk等企业;
●还有动物派,那就更多了,先什么搜狐、搜狗、三只松鼠等,尤其是阿里,有天猫、蚂蚁、菜鸟,以及前阵子的飞猪等等,恨不得组成一个动物园。
▲有伙伴调侃,看动物去阿里
另一类房地产企业的楼盘,这些楼盘命名同样有几大门派,比如:
●假洋鬼子派:包括什么莱茵、香榭、塞纳、现代米罗、格兰小镇等;
●还有霸道总裁帝王派:最常见的是尊爵皇庭、名门世家、颐和山庄等;
●另外一个门派是诗情画意、山水田园派:比如什么枫林雅苑、碧水云天、荷塘月色等等。
2
瞧,上面这些命名是不是都很有趣呢?
我们会发现,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命名普遍都很接地气,通常都是大众很常见的东西。特点总结起来就是——接地气、拟人拟物、简洁有趣。
而房地产企业呢,楼盘命名很高大上,好像浮在云端、离我们很遥远一样,它们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普通人求而不得的“诗和远方”。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命名方式,竟然一个地一个天,风格相差如此之大?背后又有什么套路呢?
我给大家总结了下。
3
互联网公司的命名,其实是“屌丝经济”的集中表现。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互联网经济本质上都是“屌丝经济”,曾经互联网业界流行一句话,那就是:得屌丝者得天下。
这背后是一种“长尾经济”:单个消费者贡献的消费额不高,但聚集大量的屌丝用户,会使得最终总量极大。
所以在过去,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在打“免费牌”和“低价牌”,比如免费的论坛贴吧、各种视频网站、云盘,乃至后来的小米等产品,都是屌丝经济的体现。
而房地产企业的楼盘命名,是“中产经济”的产物。
本来房子这个东西,所面向的对象就是中产阶级,他们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不过中国国情比较特殊,很多人的消费能力是跟上了,但在生活方式、文化品位、学识教育上,相比国外还差得挺远。
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人们满足了一层,就想追求更上面的一层,哪怕只是在形式上满足了,也是OK的。
房地产企业就迎合了中产阶级的这种心理,单单一个楼盘的命名,就可以牢牢套住他们的生活。
▲中产者自有圈子
4
我们会发现:
在屌丝经济下,人们更追求性价比、创造力和趣味性。
而在中产经济下,人们满怀个性、情怀和逼格。
前者很好理解,我就不多说了。那怎么理解后者的“个性、情怀和逼格”呢?我跟大家讲两个效应:
一个是“书单效应”。
在以前阅读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不过现在,阅读变成了一种外向的社交行为。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某某人晒自己读了什么书,或者很热衷去转发各种书单。至于TA到底有没有读、会不会去读,鬼才知道。
另一个效应是“梵高效应”。
有研究表明,艺术领域崛起之日,正是中产阶级崛起之时,这时,梵高、莫奈、毕加索的画作会备受追捧。因为低层次的人正在学习如何进入高层次,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更高。
▲《时代周刊》就是一个有个性、情怀、逼格调性的杂志
5
现在,中产经济已经成为了一大热点,消费升级也常被人挂在了嘴边。
有人说:“视频网站纷纷要转型,就连小米公司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所以,屌丝经济已经不行了,取而代之的是中产经济。”
其实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无论是屌丝经济还是中产经济,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同时存在。难道中产阶级崛起,屌丝就不复存在了吗?
所以,我认为,企业要更侧重哪方面,取决于产品目前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以及商品所处的渠道。也就是说:
如果产品要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价格仍然是一大诱惑,你看那电商双11狂欢,不就证明了屌丝经济依然存在吗?人们还是同样会去追求性价比、创造力和趣味性。
而如果产品和服务处在线下渠道,那么,企业可以通过打造细节和品质,让产品和环境显得更有逼格,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就像有些书店、咖啡厅、餐馆、家居卖场等实体店,都因为注重逼格和体验而获得了重生。
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你对屌丝经济和中产经济有什么看法,不妨关注微信公众号【单仁资讯】,给我留言评论吧。
——END——
在线公司起名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281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